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408章 武文彬问策(2 / 2)

目睹此景,王语嫣等人惊得目瞪口呆,仿佛看到了什么神奇之事,一个四品大官竟如奴才般躬身立在眼前,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大宋朝的知州,通常为五品官,而洛阳因其特殊的行政级别,官升一级,且统辖周边县市,因此方文山的品级为四品。

“刚才我杀的那三个人都是什么身份?”

听到武文彬此问,方文山心中不由得一震,暗自思忖:您都痛下杀手了,竟然还不清楚对方的底细,这心也忒大了吧!

不过,他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答道。

“回主人,其中一位是当朝右丞相严白虎的嫡长子严青山,严白虎此人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犹如当年的秦桧,心胸狭隘,有仇必报!主人,您可千万要小心啊!”

听到这儿,武文彬微微点头,接着追问。

“嗯,那另外两人呢?”

方文山闻声,愈发恭敬,

“其二,是当朝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酉阳王之嫡长子,被立为世子的赵仁安。酉阳王是当朝皇帝最为信赖之人,赵仁安自幼在皇帝身边长大,深受皇帝宠爱!”

说到这里,方文山战战兢兢地偷瞄了武文彬一眼,见他面不改色,便壮着胆子,结结巴巴地继续说道。

“至于这第三个人,这个,这个,是微臣的一个犬子,都怪微臣教子无方,他竟敢惊扰主人您,真是死有余辜,就算主人您不杀他,我回去也定会将他活活打死!”

听到这,武文彬很是诧异的看了眼方文山,没想到那个不知名字的小子竟然是他的儿子。

而且这方文山看起来一点没有什么伤痛之意,难道是隐藏起来了?

想到这,武文彬不由得眯了眯双眼,凝视着他,嘴角含笑,沉声问道。

“哦?没想到是你的儿子啊,这杀子之仇不共戴天,你心中就没有想着找本座报仇吗?”

听到武文彬这话,方文山顿时吓得亡魂皆冒,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伏地哀求道。

“主人明鉴,主人明鉴啊!微臣不敢有任何想法,求主人高抬贵手,高抬贵手,饶命啊!!!”

武文彬的一句话,就把一名当朝四品大官吓得如此模样,这可把王语嫣等人看的诧异莫名。

见他如此模样,武文彬眯了眯眼,摸了摸下巴,这才淡淡的问道。

“哦?为何啊?那可是你的儿子啊,是要给你家传宗接代的,我杀了他,你怎么不想着报仇呢?”

听到这话,方文山立马抬起头,毕恭毕敬的说道。

“回主人,那个,那个微臣吧,平时比较喜爱女色,家中妻妾如云,儿子有十几个,多他一个不多,呵呵,呵呵~~~”

听到这,武文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儿子太多了,死一个也无关紧要???

对于方文山这种自私自利,极度怕死之人,这么想,也是无可厚非。

这个问题就算过去了,武文彬也懒得同他计较下去,继续问道。

“按你说来,这严白虎权倾朝野,那酉阳王极得圣宠,他们俩的嫡长子被本座杀了,肯定会来报仇的喽,那你觉得他们会如何报仇呢?”

这个问题就算是考究了,武文彬也想看看新收的这条狗,有没有什么脑袋,能不能放心使用。

果然,方文山听到这话,立马就深思了起来,不过片刻间,他就开口道。

“回主人,他们的报复方式无外乎就是分为几部,第一呢,他们肯定会先来施压,叫微臣来查办此事,如若微臣办事不力,他们就会加派人手,派遣高手或者官员前来督办此案,如若还不行,那估计他们就会亲自带兵前来办理了!”

武文彬细想了下,估计也大差不差,这种办事流程基本符合现实。

于是他又问道。

“那你觉得,本座该如何应对?”

至于如何应对,武文彬心中本根没有一丝惧意,大不了就离开洛阳罢了,天下之大,凭借自己的武功,朝廷根本拿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但他还是想考究一下方文山,这家伙能做到洛阳城的知州,要是没有点头脑,他都不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面对武文彬这个问题,方文山其实有点难办,如何应对?跑呗!但他不敢说啊!

沉吟了片刻之后,方文山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回主人,这洛阳城呢,虽是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但咱们兵力不足啊,满城加在一起,微臣能够调动的兵马也就一万出头,如若朝廷派遣大军,十数万官兵大军压境,咱这一万人,守不住多久的.........”

对于这件事,武文彬自然是知晓的,于是他转头看向萧峰,问道。

“二弟,此事,你怎么看?”

他知道萧峰是忠于大宋的,但他更知道萧峰忠于的并不是皇帝,而是百姓,所以这才有这样一问。

听到武文彬的问题,萧峰一对眉毛紧锁,沉吟片刻后,便开口道。

“大哥!小弟以为,可打亦可避,我丐帮帮众数量众多,如若召集人马坚守洛阳,就算朝廷派十万人马来攻打洛阳,我们亦能守下来,再加上大哥武艺高绝,还能充当奇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或者实施斩首战术,定能获胜,只不过.......”

听到前面,武文彬还是蛮开心的,自己这个二弟能为自己考虑,而不是朝廷。

但他听到萧峰的只不过之后,便疑惑的问道。

“只不过什么,二弟莫要犹豫,但说无妨!”

萧峰看了看武文彬,沉吟了下,然后这才说道。

“只不过,如今外敌当前,如若我们内讧的话,很容易让敌人趁我们不备,举兵来犯,届时,百姓,苦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