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六百五十六章 回归的征途!引力拉拽技术。(2 / 2)

那些没有人员拿到天航飞船船票的国家,媒体报道就只能酸溜溜的了,但他们还是要说上一句,“预祝天航飞船能够顺利返回……”

“希望十几天后能够得到天航飞船降落的消息……”

“这是伟大的计划,伟大的成功!”

……

天航基地。

整个基地都已经忙碌起来,只等待天航飞船返回了,地面控制中心和飞船继续保持通讯,每过半个小时就会确定一下位置。

王浩继续留在基地里,不断关注着天航飞船返回的动向,于此同时,他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强s波研究的相关内容。

强s波实验发现了疑似能量传送的现象,里面可能蕴含着一种全新的物理,也蕴含着非常高端的科技基础,以此能直接联系到科幻中才有的‘虫洞技术’。

王强已经代表团队申请了第三次实验,他们希望改变高温冲击的方式,同时冒一些风险去做检测。

实验相关是王强提交上来的,检测相关则是军方派驻到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提交的。

这说明针对新实验的内容,基地常规研发团队和军方人员达成了一致,他们都希望能够进行新的实验,希望能够更多的发现。

新实验是要研究,具体哪一种能量可以传过来,另外还要研究能量强度是否会出现衰减,衰减的大致比率是多少。

其中每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检测就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有了军方代表的申请,他们所制定的方案也并不完美,中间很可能出现很多的问题,毕竟强S波薄层是在地中海近那不勒斯港的位置上,什么方案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去做,方案越是详细、复杂,出问题泄露消息的可能性就越高。

新实验内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王浩最终还是拒绝了申请,他只同意进行第二次实验。

他给出的回复是,“我们当天最重要的是确定这种现象,而不是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王浩之所以拒绝了新的实验,是因为新实验内容速度有点太快了。

现在他们还没有能够确定所发现的是能量传送现象,还是‘穿透场力的激发效应’,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能量的传送,而后者是能量性态的复制。

首先要确定‘传送’还是‘复制’,才能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浩仔细思考一下,他认为最稳妥的方法,还是把强s波释放到能控制的区域。

“地中海实在是太远了,距离我们的实验基地直线也有7000公里以上。”

“如果是朝着太空释放,7000km以上也并非不能达到,可以派反重力飞船来观察,研究……”

“当然太空上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很高,但总归要比地中海强的多。”

“我们首先做的还是要确定是什么效应,之后则是稳定设备,提升技术,尽量缩短制造距离……”

王浩和王强说了很多,他很诚恳的指出了问题,并确定了短期的工作。

其实最好还是要把强S波进行近距离释放,但只要做到却非常的困难,难点主要处在磁场强度问题上,他们缩短强S波释放距离的方式是增大‘开口’。

磁场的开口越大,释放的距离就越近,但同时,需要的磁场强度就越高。

现在实验制造的磁场强度,最高已经达到了6T以上,想再继续增强强度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需求达到10T以上,就根本是做不到的,10T以上的瞬时磁场不难,稳定的磁场就太难了。

虽然缩短距离的研发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王浩还是决定从技术角度入手继续研究,而不是跨越式的进行新的实验。

和王强谈了一阵以后,王浩就继续专注于天航基地的工作,他继续关注天航飞船的位置情况,也参加了天航飞船公司的内部会议。

天航飞船公司召开内部会议,是因为天航飞船马上就要返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让好多人都长呼了一口气。

臧春来谈起天航飞船的返回,就叹道,“等飞船回来,我才能睡个安稳觉……”

“真是,每天都担心、每天都担心……”

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王浩也经常会有担心,宇宙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类还是第一次走出地月系,谁也不能保证航路的安全。

内部会议谈起了天航飞船返回后的工作,接下来又说起了公司的一系列研发以及发展方向。

基地和公司的领导层都分别进行了发言,他们也说出了好几个内容以及研发方向,包括地外科研基地的建造、小行星带有价值星球的开采、论证制造第二艘天航飞船,也包括研发新的技术。

等等。

很多内容都和星际探矿有关,航天飞船公司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希望能够实现星际开采。

这关系到航天飞船公司是否能得到源源不断地高利润,来持续进行快速发展,而灵神星就被提到了很多次,因为灵神星是确定有开采价值的星球。

灵神星,也被重点关注,自然矿物如何开采、如何运回地球就成了焦点。

有人就提议建造超大型的天航运载船,也就是以光压发动机为基础,制造出来的超大型运载飞船,一次性就能运送几千、上万吨的贵金属矿石。

当然了。

这种方式有极大可能会持续亏损,地球距离小行星带实在太远,启动天航运载船往返小行星带会牵扯到很多的成本耗损。

实际上,现在提出所谓的‘星际开采’,最终都会把矿物运回地球应用。

在人类实现星球移民之前,地球就是唯一的核心,任何东西只有能运回地球应用才会有价值,否则就根本是一文不值。

会议上,有人倒是提出了可行建议,“我们可以发展新技术--引力拉拽。”

“我们已经有了制造引力的技术,并且可以制造很大的范围,半径几公里。”

“我们可以制造一种特殊的飞船,专门对小行星释放引力场,来不断改变小行星的轨迹,直到让它落到预定位置。”

“预定位置,可以是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甚至是地球都可以,总归是能做到运送、开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