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的豪强乡士。
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已经颇为成熟,比较重要的标志便是乡土资源尤其是土地这一基础的生产资料基本上都已经被瓜分殆荆就连李泰要在关中推行府兵授田,都要从原有的乡土秩序中收集土地并扩大垦荒规模,一般人想要扩耕增产那自然是更加的难上加难。
之前的陕北一片胡荒,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连当地百姓都流离失所,对于其他地方的民众自然更加没有吸引力。 可是随着李泰全力打击境内稽胡流寇,并且积极发展水利建设,各种客观条件得以改善之后,使得此境渐渐变得宜居起来,吸引力那就大大增强。
虽然许多人都有安土重迁的想法,不愿意离开家乡远徙他方,可是当留在乡里连发展和生存都成了一个大问题,当然也就会有人选择背井离乡、另觅出路。
所以过往多年也陆陆续续有民众迁徙至此,通过奖励耕垦的政令在这里辛勤垦荒劳作,获得一片土地,在这里落地生根。
不过这里流入最多的还是各方的商贾,虽然商贾多以牟利为本心,但他们的到来也实实在在的给西河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之前李泰奏施开中法,将食盐专卖制度与边防结合起来以完善边防。此策深得宇文泰的称许,因此哪怕日后李泰已经离开了陕北,这一政策也一直都在推行。
诸方商贾因盐利所驱来到西河郡垦荒种田,种出的粮食就近输往夏州、绥州等边防地区以换取盐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商贾的加入,才让西河郡的农耕发展有了今日局面,否则单凭行政层面的推动,西河郡境内的荒地也难以得到如此快速和充分的开发。
不只是西河郡,陕北其他州郡也出现了许多受开中法吸引而来的垦荒团体,所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只可以供给边防以换取盐引,还可以与当地诸胡部族进行买卖交换,若非运输方式和运输成本的限制,甚至都可以向关中返输一部分。
除了郡府的官吏汇报之外,独孤宾还召集了一些境内从事开中商贸的商贾来向唐公汇报相关事情的发展现状。
这些商贾们大多是河东人士,毕竟河东的盐池是主要的食盐供给地,河东人也习惯了因盐谋利,换了其他地方的民众即便是有足够的资本,也未必就有这样的认识,或者因为并不熟悉盐业而不敢轻易涉足。
就在这些商贾们入前见礼的时候,李泰竟从当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便是南梁名将柳仲礼。
柳仲礼弓着腰站在人群中,样貌较之往年要苍老得多,低眉顺眼的模样,看起来完全让人联想不到此人竟是当年南朝叱咤风云、屈指可数的大将。
“罪民柳仲礼,叩见唐公1
柳仲礼也注意到李泰盯着他的眼神,在其他人都见礼完毕之后,便又深拜下去。周围其他群众有些并不知柳仲礼过往,见状后还目露好奇之色,有的人则就不免神情一变,没想到他们当中还隐藏着这样一个人物。
“于此相见,真是让人意外。柳侯请免礼,若因前尘故事、不必复言罪过,若是归国之后另有别情,我倒想听一听你因何致罪?”
李泰见到柳仲礼的确是有些意外,但还不至于直接问罪其人。
他本身对柳仲礼倒是没有什么仇恨,当年也只是彼此立场和利益不同引发的冲突,后来公审打击等一系列的惩治也都是出于实际的需求,倒也不是刻意针对其人。
而且话说回来,他当年能在山南发展的那么顺利,也是因为柳仲礼这些家伙在救援建康城的过程中瞎胡闹,致使侯景祸乱作大,才给他带来了绝佳的扩张机会。当然,李泰也是不会因此对柳仲礼表达什么感谢的。
柳仲礼听到李泰这么说,心内先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但也并不敢直接起身,而是继续深跪在地,向唐公禀告他进入西魏以来的经历种种:“罪民旧年于汉东罪犯忤逆唐公,幸在唐公仁义、擒而未杀,之后入朝,又为故安定公所恕,放归故乡,后则为故中山公所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