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皇帝都下命令要退兵了,将领还能不听指挥,依旧出兵?”有人惊讶不已,对于邓禹的行为感到了万分不解。
按照他的理解,那皇帝都下令了,将领怎么可能不听命令?不听的话,那岂不是违抗圣旨?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
有人笑他的无知,道:“虽然皇帝下令了,可那不是还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要是真的不能违抗一点命令,又怎么会有这句话?”
这人当然也不知道军中朝廷到底是个怎么样的运转逻辑,但是他自己有一个朴素的思考方式——既然能够出现这种不听命令的俗语,且这个俗语还不是什么负面的、被指责被唾弃的,那就说明现实中确实可以这样操作。
将在外这句话,哪怕是在那些读书人嘴里,可都不全是什么不好听的话呢!
有人同意他的这个说法,但也有人不认同:“你这后生,大娘我虽然没什么见识,可要是用这什么将在外这句话来说的话,那都是皇帝离战场远不清楚情况,将领们知道情况所以不听命令,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的!”
“这关键是这些个将领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可这邓禹,皇帝的命令才是正确的,他自己不听命令做出来的这些进攻才是有问题的,这怎么能跟那句话一样?”
一位大娘道,她虽然不是什么牌面上的人,可是要说这句话,那个后生听过,她也听过啊!
这段话一出,其他人也觉得挺有道理。
这确实是如此啊,每次那些个讲故事的人一说这话,那都是将领们为了获胜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后皇帝也宽容了他们没有听命令的行为,大家皆大欢喜。
可是这一次这个不听皇帝的命令,却没有得到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局。
“那皇帝肯定会处置这个邓禹呗!”有人信誓旦旦,觉得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么不听命令还总是战败,皇帝怎么可能不处罚他?
至于长安地区的悲惨情况,他们十分默契,都默不作声地一同忽略过去了。
不然呢?
有些情绪,早在之前看到赤眉军进入长安后一样掠夺的时候就已经发泄出来了,有些人则是早就压抑成了习惯,即使是现在也发泄不出来,只是闷在心里。
至于说发泄出来的那些人,心中其实依旧存留有不少的怒火,但更多的也转变成了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悲惨不幸的情况,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不管是对遭遇了这些不幸的人,还是他们如果有朝一日也不幸落入这等境地。
因此,不少人都干脆暂时选择了忽视,选择了对此闭口不言。
或许等一等,等他们再了解一些事情,等他们经历更多的情况,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呢?
【这也让樊崇对局势产生了错误判断,他开始觉得东归好像也不是特别的困难,刘秀在长安东面的这一条封锁线看样子好像也不是不能突破。】
【但是事实上,这个感觉是错误的。】
【邓禹之所以这么屡战屡败,和他自己的决策失误脱不开关系,但是当时刘秀在整体局势上却并没有出错。】
【早在赤眉军向长安进军的时候,刘秀就派遣邓禹率军去攻打河东并获得了成功,而后,邓禹所部就一路向西,等待时机攻取长安。】
【邓禹所部的军纪当时也不错,所过之处没有怎么扰民,百姓们对于他们的前来还是非常欢迎的。】
【而在取得了河东、赤眉军也进入了长安之后,邓禹便把目标定在了上郡(治所于陕西榆林绥德县),以及北地郡(治所甘肃庆阳庆城县),还有安定郡(治所宁夏固原),这几个地方都是长安周边地区。】
【按照邓禹的分析,如今赤眉军刚刚得以进入长安,士气正旺,最是锐不可当的时候;但是他们不事生产,也没有长治久安的计划,长安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他们也无法长久。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现在就和他们对上;
倒不如先去北地,这些地方粮草丰富,牲畜众多,我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积攒力量,还能观察赤眉军的弱点,到时候一举攻破他们!】
【邓禹此时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派兵进攻上郡的各个郡县,所到之处皆是开门归顺,邓禹大军不仅获得了一座座城池,也获得了粮草和较为安定的环境。】
【但是在这里,他也出现了第一个失误,当然,这个失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毕竟这属于信息流通的问题,他原本也并非长安人士、刘秀军中也没有多少长安上层人士——】
【邓禹并不清楚,长安的粮草和财富究竟减少到了何等地步。】
【而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行军计划中,即使不是致命的,也称得上一句重要。】
朱元璋对邓禹比较欣赏,在他圈定的配享历代帝王庙的古今功臣之中,东汉时期的大臣仅有两人,一人是邓禹,另一人则是冯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在对赤眉军的作战之中,恰好也是由邓禹和冯异二人主导参与。
虽然邓禹在面对赤眉军的时候屡次战败,甚至遭遇惨败,而冯异最终获胜、将赤眉大部消灭,可这并不影响朱元璋对邓禹的评价。
“邓禹之功名,立于诸侯之上。”他以一个后世打天下的帝王的角度,对邓禹的功绩给出了自己的结论,“邓禹的长处并非前线军事指挥,而是时局分析、战略规划、举荐人才等等,他并非韩信,而是光武帝的萧何。”
纵观邓禹的一系列征战,其实能够发现他的表现并非什么超绝的名将,虽然成功攻下河东,又取得上郡,但到底不是冯异、吴汉这样的顶尖军事人才。
但是对于刘秀而言,邓禹主要作用又不是在前线领兵打仗,要不然他也不应当是大司徒这个丞相的变种,而应当是负责军事的大司马。
大司徒,刘秀这个任命,其实就点明了邓禹在他称帝前后起到的核心作用——是为他分析天下局势,提供最直接明确而有效的攻略天下的建议;是为他进行各种战略的规划,包括军事战略、政治战略,以及用人战略等;是给他提供选拔各种人才,如吴汉等,就有邓禹的推荐。
邓禹的长处本就不在兵事。
当年刘玄称帝,光武帝前往河北之时,没有人认为他会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但是邓禹却选择了投奔而去;
也就在会面之后,邓禹就直接分析了天下大势,包括“更始虽然在关中定都,但是山东和三辅等地都未曾安定”“虽然更始控制不了这些地方,可这些地方的割据势力也都没有长久计划,更没有安抚百姓之心”“如今的天下四方分崩离析是必然之事”……
而刘秀如果想要建立高祖的伟业,那就应当“延揽英雄”“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