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郭青香在邓宗的老家住了几天, 准备等到明天天一亮,就带着他回自己家。
这回邓宗过去,是要提亲的, 他父母给准备了一篮鸡蛋还有些自己腌制的榨菜,提醒他记得带走。
“妈, 我不是拿了两罐麦乳精吗?有一罐是给青香父母的。”
“老人家不用喝这么好的,你就算拿去了, 他们也不舍得喝,最后也是浪费。这两罐麦乳精就留家里, 给你弟弟, 你俩弟弟都还在长身体。”
郭青香听见这番话, 正在收拾行李的动作顿了一下,从里屋往外望去,想要听得更清楚些。
邓宗压低声音:“妈, 这么点鸡蛋和榨菜,人家哪稀罕?我们这是去提亲, 又不是别人上赶着把闺女嫁进我们家……青香好歹是京大的毕业生,工作单位也好, 她父母肯定也想着让闺女嫁一个条件好的, 咱们这么做不合适。”
“二牛, 你傻不傻?”邓母佯装发怒, 拍了他一下,“现在是我们挑儿媳妇,不是他们挑女婿!人家过来都已经住咱们家了, 现在肯定得是咱家说了算。”
邓父掐了烟, 凑过来说道:“她都在咱们家住过了, 真不和你好, 她爹娘的老脸往哪里放?照我说,别说麦乳精了,就算是彩礼钱,咱都可以不给。”
“就是,他们还想找啥条件好的人家?又不是啥城里人,不就是考了个大学吗?”邓母语气轻蔑。
郭青香原本还握着衣服的手,不自觉攥紧。
她和邓宗一样,是从农村考到京市的。当年家里穷,原本父母没让她念书,她便每天拿着哥哥的书本看,看得入迷。哥哥从小就疼爱她,便求家里大人让妹妹念书。她的父母也不是不心疼女儿,父亲咬了咬牙,决定同意供她念书。就算是离他们村最近的小学,也得翻几座山,可郭青香从来没觉得辛苦,她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哥哥读到小学毕业,就下地挣工分了,但是下地之前,他和父母说,无论如何,也得让郭青香继续念书。于是一转眼,郭青香竟读到高中。
作为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郭青香被羡慕过,也被眼红过。人人说她父母傻,供她念书有什么用,连城里的读书人都下乡当知青了,她一个农村人,就算有知识有文化,到头来还不是嫁出去,还不是得在家干农活。
郭青香要强,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直到那天村里广播播报着高考恢复的消息。
拿到京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不再只是父母的骄傲,也成为了整个村子的骄傲。可现在,邓宗的父母却说,不就是考上个大学吗?
郭青香觉得自己真傻,她都还没和他结婚,怎么能在跟着他回家时住他家呢?就算他家没有多余的屋子,也该让他去他父母屋里打地铺才对,否则才让人看轻了。
屋外,邓父和邓母絮絮叨叨的声音时而响亮,时而又变得低一些。
郭青香的眼圈不自觉发红,丢下手中还没叠完的衣服,夺门而出。
跑出邓家之后,她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郭青香的眼泪缓缓落下,如果她的朋友们在这样的处境下,会怎么做?
汤嫦做事果断利落,脾气也冲,大概会直接让她和邓宗的父母大吵一架。楚婉看起来绵软,但主意最大,兴许会劝她别再忍气吞声,收拾行李离开才是好的选择。至于性子单纯的凌月银,向来都是宿舍里的开心果,或许会拉着她,笑眯眯地说,有什么不开心的,吃一顿好的就开心了。
郭青香知道她们会如何劝说自己,可问题是,她学不来她们的果断、坚定和乐观。
她好强,骨子里却自卑,别说邓家人能轻易拿捏她,就连她自己也不得不赞同他们的想法。
郭青香在这个陌生的村子里走着,她已经不哭了,只是眼中泛着泪光。经过村尾的小屋时,她想转身,突然听见一阵不小的动静。
村尾屋里的老太太摔在地上,一个搪瓷杯落地,发出清脆响声。
郭青香往里看了一眼:“奶奶,您没事吧?”
话音落下,她犹豫着:“要帮忙吗?”
老太太没出声,挣扎着,想要扶着炕边坐起来。
郭青香没再耽搁,进去扶起她。
老太太干瘦,郭青香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的胳膊,几乎没摸着什么肉,都是骨头。
这一跤,她跌得不轻,坐在炕上好一会儿才缓过劲。
郭青香捡起地上的搪瓷杯,帮老人家倒了一杯水。
老太太接过之后,慢慢喝了好几口,才捂着摔疼的腿,说道:“同志,谢谢你了。我孙子出门去找赤脚大夫给我拿草药了,要不是因为你,我得等他回来才能起来。”
“您身体不舒服吗?”
“老毛病了,这几年一直是这样。就是苦了我孙子,哪儿都不能去,要在家里守着我。”
老太太说话的速度很慢,但语气温和,就像是郭青香曾经念初中时的老教师似的,不管说什么,都是娓娓道来。
郭青香这样一说,老人家笑了:“同志,你还真猜对了,我以前就是老师。”
郭青香来到这村里之后,就没和人好好说过话。邓宗的父母难得见儿子回来,从早到晚都是拉着儿子的,就只有晚上休息时,他才回来。可村里的屋子隔音不好,屋里说句话,边上人都能听见,所以她就算是有一肚子话,都是憋着的。
这会儿,老太太和善,她又闲来无事,便陪着聊聊天。
原来老太太姓宋,两个儿子都过世了,一个闺女嫁得远,平时不常回来,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孙子两个人。
宋奶奶家是整个村子里最穷困的家庭,她上了年纪,眼睛不好使了,又一身病,都是孙子照顾着的。起初郭青香还以为她孙子年纪还小,直到老人家提起家里穷,连媳妇都娶不着时,才知道,原来她孙子比自己还大一岁。
“家里太穷了,当年我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孩子,村民们都爱欺负我们。我本来想让我孙子去考大学,考上大学就好了,但是可惜没考上。”
“你说多奇怪,我孙子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都好,但就是没考上。”宋奶奶摇摇头,“村民都说我吹牛,要是成绩真这么好,怎么着也能考上个大专吧?可我哪会吹牛?我自己以前就是老师,还不知道自己孙子是咋回事吗?”
宋奶奶说着,又和郭青香聊起她的情况。听说郭青香是京大的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报社工作时,她一脸欣赏:“对了,同志,之前没见过你,你是来找谁的?”
“我是邓——”郭青香迟疑了一下,想起邓宗的话,又说道,“我是二牛的对象。”
宋奶奶愣了愣。二牛小时候,人家喊着“二牛二牛”,之后便会打趣,叫他二流子。这孩子心术不正,从小就不学好,可她不好当着人家对象的面说什么。说不定长大之后,他变了呢?毕竟高考恢复之后,他埋头学习一个月,还真考上京市的大学了。
“真好,两个人都是大学生,出路多好。”宋奶奶感慨道,“我们家小宗就没这个福气,这孩子,像是就是走霉运似的,小时候爹妈都没了,长大后又摊上我这个奶奶。学习成绩再好,也得考试的时候发挥好啊……”
“小宗?”郭青香一脸错愕,“这里是邓家村——”
她拧了拧眉:“您孙子叫邓宗吗?”
“是啊。”宋奶奶谈及孙子,谈及过去,苍老疲惫的眼中多了几分光芒,“那会儿村民都说我有文化,起名字都来问过我,我给起了名,他们会送一点吃的过来,不贵重,就是个心意。就像二牛他们家,说我们家福气好,生了二牛之后,让我给起一个和小宗差不多的名儿。我一想,那就叫小崇吧,崇山峻岭的崇,寓意也好。我那时还挺高兴的,二牛自己的伯父都是中学校长,这么高看我一个退了休的学校老太太……”
“哪能想到,我们家的福气都是以前的事儿了。后来整个家,就只剩下我和孙子了。”
宋奶奶的眸光又黯淡下来。
她是受过教育的老太太,不能时不时把“霉运”、“福气”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不是传播封建迷信吗?可她就是忍不住,每当思及过去,倒不是为自己而惋惜,只觉得可怜了邓宗。
“同志,你怎么了?”宋奶奶忽然看见郭青香煞白的脸色,忙问道,“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孙子快回来了,我让他带你去看看赤脚大夫吧。”
郭青香不敢多待,只摇头含糊地说了一声“没事”,跑了出去。
往外跑时,她心跳如雷,喉咙像是被人死死地掐着,发不出任何声音。不远处,一个年轻小伙子也往回跑,他手中拿着草药,脸是黝黑的,双眸也漆黑。郭青香忽地怔住了,停下脚步回头,看见他背上有一层汗,浸湿了单薄又打着补丁的衣服。
他步履匆匆,跑到村尾,要进屋时,擦了一把自己额头上的汗,笑着喊:“奶奶,我回来了!”
“不累,一点都不累。”
“药肯定要吃,你要是不吃药,我得生气了。”
“不拖累,有啥拖累我的?”
郭青香不敢再听下去,她双腿发软,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她遇到“邓宗”。
他也是满头大汗,一脸着急的样子。
“青香,你跑到哪里去了?我找了整个村子,都没见到你。”
“你是不是听见我爸妈说的话了?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土里刨食大半辈子了,没文化。”
“反正咱们是住在京市的,你要是不喜欢他们,以后尽量不回来,行吗?”
邓宗安抚着她,紧紧将她拥入怀中。
感觉到怀里的人在颤抖,他便又说道:“你放心,我会对你好,一定不会负了你。等结婚后,咱们住在报社的职工大院,双职工家庭的日子一定比村里任何人都过得好。以前瞧不起你的村民,再也不敢对你爸妈和哥哥说风凉话……”
……
顾莹怀孕之后,过得日子比从前更好了。
结婚这么多年,她工作忙,很少跟齐远航回婆家,几乎没怎么吃到齐母做的饭,直到这段时间才意识到,原来她婆婆的厨艺居然这么惊人。齐母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隔一两天就会拎着饭盒往军区大院送,大院里有几个嫂子打趣,说她哪是给顾莹做好吃的,实际上是想喂饱莹莹肚子里的娃,那才是她的亲孙呢。
顾莹其实并不太在意。
婆媳之间的关系,她早就想透了,大家相处融洽的话,就客气一些,相处不融洽,大不了少见面。婆婆和儿媳妇之间也是有缘分的,她和齐母不像楚婉和项静云一样有缘分,就只能想开点了。反正她吃不了亏,再说了,都已经有这么多人疼她了,多一个少一个,重要吗?
再说了,就算是对她肚子里的娃好,可下厨这么麻烦的事,齐母也不容易。顾莹设身处地,想着如果是她自己,将来儿女二三十岁的时候,她这个小老太肯定还是会拉着齐远航去看电影,才不愿意操心这么多呢。
顾莹的孕期好心情,并没有被大院里嫂子们的闲话声打乱。
只是在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她的情绪,还是狠狠地波动了一回。
那是因为,楚婉也怀孕了。
听说嫂子怀孕,顾莹自然是欣喜的,可她愣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嫂子这么快就有了呢?要知道,她看了多少医生,喝了多少中药,最后决定放弃了,才等来这一刻啊!
顾莹独自思索了许久,最后严肃地对爱人说:“齐远航,我知道了!生孩子的秘籍,就是顺其自然!”
想通这一点之后,顾莹仍旧吃好喝好,一个劲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