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105章 聆听万物之力,天人合一之境(1 / 2)

《圣经·旧约·创世记》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自此以后,天下各地,世间各族,言语不通,很难交流。

对于这个传说,李霄自然是不信的,否则就以自己随意修改命运线的行为,只怕上帝、三清、佛陀都要坐不住。

但这个故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

交流!

沟通!

夏国的修行之法,讲究天人合一。

而关于天人合一的解释有很多。

佛道儒,皆不相同。

儒家修行中的天人合一。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可以表述为“天人合德”。

即在践行道德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把天看作是有道德的,天的包容性是符合道德的,能够容纳万物,为万物提供适宜的条件。

儒家修行的目的是通过“反身而诚”、“求放心”的道德修养,通过“存养”“主敬”的修养工夫,达到心物相融、天人一体的境界。

道家修行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顺“道”而生,应“道”而行,完成人类与自然最和谐地结合。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道家的自然观;二是道家的生态智慧。

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注重对整个自然界进行整体认识,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本原,“道”是自然与人存在的共同基础,也是人与万物的共同本性。

道家修行的目的是通过“绝圣弃智”,打碎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佛家修行中的天人合一又有不同。

佛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上的,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佛教修行的目标是通过“戒、定、慧”三学,遵守佛法,守持戒律,通过禅定达到心的平静和清明,最终洞达宇宙真理,一悟成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涅盘之境。

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都不相同。

但!

三家又有相同之处。

如何去理解天!

如何去理解自然!

更通俗的说。

如何与天地自然沟通!

李霄眼睑微垂,按在霍羽头顶的右手开始施展神力。

命运裁剪!

删减霍羽的沟通障碍!

没有了沟通障碍,也就是赋予他聆听万物之力!

聆听天地之声!

与世间万物无障碍地沟通!

这便是李霄自己打造的天人合一!

当然,他也不知道这个能力对霍羽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说作用有多大,但他很期待。

一个天人合一的武道修行者,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别样的变化!

随着李霄施展神力,霍羽瞬间感觉体内似乎涌现了一股暖流。

很微妙。

那股暖流自五脏六腑涌出,而后顺着气血涌向身体各处,大脑更是变得酥酥麻麻,有一种恍恍惚登天极乐的快感。

在那强烈的冲击下,霍羽神情陶醉,飘飘欲仙。

有点微妙。

与此同时,李霄则在关注自己的神力变化。

五点。

十点。

二十点。

三十点。

四十点。

直到消耗了四十点神力,命运裁剪才终于完成。

他收回手,暗暗摇头。

强行改写命运果然消耗巨大,以自己现在的二级异能,还是稍微有些勉强。

而随着李霄收回右手,霍羽也从那飘飘欲仙的奇妙体验中回过神来。

他跪在地上,但却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