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明的第一次扭秤实验(1 / 2)
六分仪的组成部件,需要用到反射平面镜与微型望远镜。
前者好搞,可以用铜镜代替,只要打磨足够平面光滑就行。
但后者就难办了。
众所周知,望远镜的结构需要用到凸透镜或者凹透镜。
而这两样的基础原材料就是无色透明的玻璃,以此打磨成镜片。
大明肯定有玻璃,应该说玻璃的历史相对来说很早,早到春秋战国就已经存在,那时候的玻璃叫做“璆琳(美玉)”或“陆离”。
到了汉代,玻璃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流离”、“壁流离”等各种仿玉的玻璃样式。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因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本土玻璃工艺不断升级,形成了各种稀世“琉璃”,还让外藩诸国传播华夏的进口玻璃(配方元素不同)。
但这一“琉璃”盛世不过昙花一现。
宋元交替,宋朝没能大一统,西边有西夏,北边有辽国,南边有大理、安南,四面包围,丝绸之路近乎断绝,马都没有,还谈什么玻璃?
元朝也差不太多,蒙古人的铁蹄踏平了欧亚大陆,对于纯粹工艺好看的玻璃制品,自然不可能看得上。
直到了蒙元覆灭,明清的玻璃工艺才再次复兴,但复兴的角度有些歪,明清两朝的玻璃更倾向于彩色“琉璃”。
比如本朝大明的南京皇城瓦片,用的就是彩色“琉璃”制作,这些“琉璃”瓦片到了螨清,还被康熙拿去修了佛寺,顺带搬走了几根龙柱。
彩色玻璃好看是好看,但它不透光啊!
没有无色玻璃,望远镜的问题解决不了,六分仪就造不出来。
在九族的羁绊压力下,工部官员和工匠,还真就硬生生憋出了个办法,那就是用无色透明的天然水晶作为替代品。
不过,解决办法是憋出来了,但无色透明的水晶可不好弄,这属于纯粹的奢侈品,用一块就少一块。
虽然陛下把相关的财政预算批下来了,但制作望远镜还需要精细打磨镜片,一旦打磨过程中有一点点失误,那水晶就废了,只能再找一块新的重来。
哪怕有陛下的首肯,这帮工部官员、工匠也依旧承担着巨大压力。
“……”
吴中拱手接旨,心底居然意外的舒了口气。
相比起制作六分仪承担的压力,这个扭秤实验实在是太简单了。
六分仪的制作,用的是陛下的钱,搞得工部束手束脚,心理压力巨大,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什么,让陛下赔钱。
扭秤实验就好多了,用材全是常见的东西,一个铁架子、一根金属丝、一面铜镜、四个铜球,就连铜球也都可以用铁球来代替。
这些花费全部加起来,可能都不够一块无色水晶的钱。
朱高炽不知吴中的难得轻松,只吩咐一番,就又转头对着旁边的金幼孜说道:“金爱卿,林先生在这课中笔记里也提到,天人感应在于《荀子》、《大学》,还有昔年周公的《大诰》,烦请爱卿替朕好好去查查这几部经典,到底还有什么隐秘?”
“微臣遵旨。”
金幼孜也拱手应下。
朱高炽这是在做两手准备,一旦扭秤实验验证正确,那就看看林先生说的天人感应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