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惊诧(2 / 2)

叶瑾年的和声如同温暖的阳光,温暖而柔和,为这首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的嗓音与王一一的声音完美融合,仿佛是天作之合。

李天成的编曲在这一刻也变得格外柔和,旋律如同潺潺流水,又似轻柔的微风,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美好的故事,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现场一片寂静,人们都沉浸在这首歌的旋律中,久久不愿回过神来。

这首歌虽然不如宁言蹊和方一唯所演唱的《花海》所带来的震撼那般强烈,但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没有梦幻般的舞台布景,没有华丽的演奏,也没有震撼人心的场景,但它却以一种平淡的方式,带着一丝不甘与挣扎,不偏不倚地触动了现场很多人的心底。

它就像是一股清流,缓缓流淌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这首歌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让人想起那些曾经奋斗的日子,那些在平凡中坚持梦想的瞬间。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这首歌如同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现场只是沉默了片刻,便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舞台上,灯光璀璨,仿佛汇聚了世间所有的光芒与希望。

叶瑾年站在聚光灯下,兴奋地扭过头去,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身旁的王一一。

那一刻,他的眼神中仿佛燃起了熊熊烈火,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兴奋几乎要将整个舞台点燃。

而王一一亦是如此,她的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同样激动异常,仿佛内心的波澜通过眼神传达给了叶瑾年。

他们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在这璀璨的舞台上,他们如同傲立的勇士,顽强地扛住了宁言蹊和方一唯带来的巨大压力。

那压力如同狂风骤雨,试图将他们击垮,然而,他们却如同坚韧的磐石,屹立不倒。

在这种压力的磨砺下,他们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极尽升华,超越了自己平常时的水平。

他们仿佛被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无限潜力,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与信念。

也恰好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们唱出了李天成这首歌曲中的挣扎与不甘。

那歌声仿佛是一声声来自灵魂的呐喊,诉说着内心的痛苦与执着。

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那种在困境中挣扎、在绝望中不屈的精神。

台下的观众被他们的歌声深深打动,仿佛也被带入那首歌的情境中,感受着那份挣扎与不甘,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此刻,舞台上的叶瑾年和王一一仿佛与那首歌融为一体,他们用自己的演绎诠释着那首歌的灵魂。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与挑战。

而他们,成功了。

后台。

宁言蹊和方一唯对视一眼,两人眼中没有失落,有的只是浓浓的斗志。

这是比赛,也是一场挑战自我、磨砺自我的道路。

她们两人的成功更多的是来源于宁不二的助力。

而叶瑾年和王一一这种扛住压力、极尽升华、超越自己的表演,无疑是宁言蹊和方一唯所向往的。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每一个超越自己的瞬间都是成功的。

宁言蹊和方一唯深知这一点,因此内心的火焰却燃烧得更加猛烈。

她们渴望能够像叶瑾年和王一一那样,在巨大的压力下实现自我超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宁言蹊微微调整了一下呼吸,目光坚定地望向方一唯,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力量。

方一唯心领神会,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同样的坚定与执着。

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叶瑾年和王一一的表演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但也激发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斗志。

与两人斗志昂扬不同的是即将上场表演的冯书含和顾雨。

两人此时心情很是复杂。原本还觉得在之前巨大的压力之下,叶瑾年和王一一不说因为压力而失误,肯定也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

而一旦他们发挥失常,那最后出场的她们,争夺亚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现如今看来,叶瑾年和王一一不仅扛住了压力,甚至还超常发挥。

这下子,让本来稍微放松一些的两人,瞬间愈加感到压力倍重。

冯书含和顾雨的心情沉重,她们不停地相互对视,试图从对方的眼中寻找到一丝安慰和鼓励。

然而,她们眼中映出的只有彼此的倒影和舞台上的璀璨灯光。

冯书含轻轻地握住顾雨的手,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一定可以的。”

顾雨也用力地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

此时的现场,人声鼎沸,仿佛置身于一片喧嚣的海洋。

大多数人都在交头接耳地讨论着前两场演唱,言语中充满了热烈和激情。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有时会出现激烈的辩论,但是整体上,大家还是表现出一团和睦的模样,仿佛在这音乐的盛典中,大家都能找到共鸣和快乐。

而正在观看直播的观众可就不买账了。

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仿佛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在一些有心之人的刻意引导下,网络上的讨论逐渐变得火药味十足。

一方无条件支持宁言蹊和方一唯,他们认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和歌曲是前无来者的创新。

另一方则更看好叶瑾年和王一一,因为他们唱出了平凡人的不甘与向往美好的精神。

本来大家也只是一些喜好和个人观点的不合,音乐的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可随着争执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下场争论,一时间引发了一场网络大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