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摸底林州(2 / 2)

权柄风云 念杫 4256 字 1天前

下午,周正在陈卫国陪着下,开始去部门。第一站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强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早就在办公楼门口等,热情地把周正迎进会议室。局里班子成员和主要科室负责人都到了。张强的汇报很顺,数据随口就来,但内容多是工业总产值比去年降得少了、规上企业亏损的少了这类表面成绩,对深层问题,比如企业常说的借钱难、缺人才、转型路不清楚等,说得含糊,或者说是“大环境不好”。

周正听得认真,偶尔问几个具体企业的情况,比如他调研报告里提到的临江机械厂。张强回答得有点含糊,只说“正在帮”。周正在本子上记了几笔,没再问。

第二站是市应急管理局(安监局)。局长王大力身材高壮,皮肤黑,说话声音大。汇报时,他着重说监管力度怎么加大,检查次数怎么增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怎么“双下降”。但当周正问具体煤矿的瓦斯监测系统联网率、旧设备更新进度、一线安全员配备和待遇等细节时,王大力的回答开始小心,甚至有点躲,反复说“正在弄”、“有困难”。会议室里气氛有点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后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为民,一个戴眼镜、像读书人的干部,汇报时皱着眉。他详细说了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的整改清单、进度和难点,特别是几个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废气处理、矿区生态修复欠账问题。数据详细,困难也说得具体,没太多虚的。他提到有些企业在线监测数据有时不正常,但去现场查又常因为“设备调试”、“临时坏了”等原因没结果。周正听得特别仔细,在本子上记了很多要点。

结束部门走访,已经是傍晚。周正和陈卫国一起回办公室。他坐在办公桌后,翻着下午记的笔记。三个部门,三种样子。工信局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安监局避开重要的只说次要的,环保局相对敢说问题。这大概能说明赵明德说的“情况复杂得很”。

第二天一早,周正没让陈卫国通知任何部门,只让他开车,直接去市郊的老工业区。车子开进一片低矮破旧的厂区,空气里有淡淡的硫磺味和金属锈味。不少厂房门关着,窗户破了。偶尔看到一两家还在生产的,烟囱里冒出的烟也是灰黄色的。

周正让陈卫国把车停在路边,自己走进一个挂着“林州第二机械厂”牌子的厂区。门卫室没人,他直接走了进去。厂区里冷冷清清,草从水泥地裂缝里长出来。几个穿油腻工装的老工人蹲在车间门口抽烟,看到周正这个穿整洁西装的陌生人,都投来好奇又警惕的目光。

“师傅,请问厂里现在谁管?”周正走过去,语气平和地问。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打量他:“领导都在办公室,车间里就我们几个看设备的。你找谁?”

“我是新来的,姓周,随便看看。”周正没说自己是谁。

“看吧,有啥好看的。”老工人叹了口气,“厂子半死不活,设备老掉牙,订单少得可怜,工资都发不全。听说省里市里总说要转型,要升级,钱呢,人呢,”他摇摇头,猛吸了一口烟。

周正走进一个半开的车间门。大的老式机床静静放着,上面落满灰,油污混着铁锈。墙角堆着一些锈迹斑斑的半成品。一股浓的机油和金属冷却液的气味冲过来。这和他在省里看到的那些干净的现代化工厂,完全不一样。

下午,周正又去了城乡结合部一片低矮的棚户区。这里住着不少矿区搬来的人和下岗工人。窄的巷道泥泞,垃圾随便堆着。几个孩子在污水沟边玩。周正走进一家光线暗的小卖部,买了一瓶水,和店主聊起来。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丈夫以前是矿工,工伤在家。

“日子难啊,”妇女一边找零钱一边叹气,“矿上效益不行,抚恤金就那么点。儿子在南方打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看病贵,菜也贵。听说新来个管工业的市长,能有用么,能把厂子救活,让大家有活干,有工资拿,比啥都强

傍晚,周正回办公室,没开灯。他站在窗前,望着林州灰蒙蒙的暮色。老旧厂区的破样子,下岗工人麻木的眼神,棚户区居民对生活的愁,还有那些部门汇报里轻描淡写的困难和数据,混在一起,成了一幅比文字材料重得多的真实画面。他拿出手机,屏幕上有一条未读信息,来自秦筝:「南岭第二阶段开始,一切可控。林州如何」

周正看着窗外越来越浓的夜色,手指在屏幕上动:「已到。正在看,正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