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突破(1 / 2)

权柄风云 念杫 3643 字 1天前

综合一处小会议室里,气氛很紧凑。副处长张明远,还有管宏观政策的李明、做产业分析的孙倩、搞区域协调的赵博,这三位骨干都坐在桌边。周正坐在主位,面前放着经济形势分析会建议稿的初稿和他标了记号的打印件。

“人到齐了,开始。”周正看了看大家,直接说,“这份下半年工作建议的初稿,基础还行。但站位得再高些,落到实处的内容得再多些。今天就一个目标,找到能真正带动局面的关键抓手。大家有啥说啥,不怕说得直接,就怕说不到点子上。”

他指着稿子上画圈的地方:“我先提几个点。新动能培育,方向有了,具体抓什么?传统产业占比大,升级从哪突破?区域协调喊了多年,真要打破壁垒,从哪下手?还有风险防范,”他手指在“风险防范”上敲了敲,“除了常规监管,有没有提前预警和一起处理的机制?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关键基础设施运行安全这些。”

周正定下了调子,要务实、要集中、要找突破。张明远马上说:“周处说得对。我们写的时候也觉得有点不疼不痒。比如新动能,列了些方向,但咱们省哪些细分领域最有潜力,哪些政策能让市场真热起来,确实挖得不够。”

孙倩翻开笔记本:“我补充个情况。上周跟省工信厅的人聊,他们说沿海几个市的龙头企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行业,今年设备突然停机的次数比平时多。每次时间不长,损失不大,但次数不正常。企业说是设备老了、技工不够。可看投资数据,这些企业这几年在设备更新上花了不少钱。这里面会不会有别的问题?比如太依赖外面的技术,核心零件供应不稳?或者有什么干扰?”

孙倩的话让周正一下子想到秦筝昨晚说的“异常信号”和“软干扰”。他没说出来,只问:“哪几个市?企业有详细的技术报告吗?”

“主要是临港、滨江两市,涉及三五家重点企业。技术报告企业不愿意给,说是商业机密。但工信厅侧面了解到,故障多在精密加工和自动化控制环节,像是控制系统被什么东西‘扰动’了。”孙倩回答。

“扰动…”张明远琢磨着,“这提醒我们,风险防范不能只看老的方面。产业链扛得住风险、关键设施不容易被干扰,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这在建议稿里基本没写。”

赵博接着说:“说到区域协调,整理沿江三市的材料时发现个难题。上游宁州有水资源和生态优势,但工业弱,想搞绿色产业和康养旅游;中游滨江工业底子厚,环保压力大,升级缺地方;下游临港做出口,产业链全但成本高。三市都想互相借力,可各干各的,跨市项目还常吵架。省里协调过好几次,没多大用。能不能在建议稿里,把让三市真搞产业协作、利益共享当成硬任务提出来?比如试试跨市产业转移税收分点、生态补偿?这比喊口号管用。”

“这想法好!”李明说,“有具体怎么操作的思路吗?”

赵博早有准备:“初步想,省里牵头成立个高级别的沿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给点协调和仲裁的权力。先找一两个大家都同意的点试试,比如宁州给滨江、临港提供清洁能源,滨江、临港把部分非核心的配套产业移到宁州,按比例分税收。做成了再推广。”

大家讨论得挺热烈。围绕周正提的几个点,结合各自知道的情况和碰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周正听得认真,只在关键处问几句、引一下。他发现张明远不光业务熟,组织讨论、提炼想法的能力也很强。

讨论了快两个小时,周正看大家思路打开了,要点也差不多了,总结说:“今天讨论很有用,方向更清楚了。明远,你辛苦下,把大家的意见汇总一下,特别是设备异常、区域协作机制、风险防范这些新想法,赶紧理出个修改框架,突出关键抓手和突破点。框架出来再碰一次。孙倩,联系工信厅和相关企业,尽量拿到详细的故障技术报告,注意方式方法。赵博,把区域协作的操作方案再细化,特别是利益怎么分、责任怎么定。”

任务分下去后,周正强调:“时间紧,大家抓紧。这份报告很重要,得拿出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