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153章 盛世来26(1 / 2)

任期即将结束。

不仅各个天工学子被争夺, 顾璋也是香饽饽。

区别在于,一个是各个地方的官员争夺天工学子,而朝中一众大佬都在盯着顾璋。

户部:顾瑶光本该就是我们的才对!

兵部:望远镜、马蹄铁、水泥路、粮草计算, 各个地方的战局考虑和安排,顾璋就是天生为兵部而生的将才!

即使稳妥如万刚,也满怀激情地打出抢人的口号:若顾璋来咱们兵部,人马所及,再无敌国!

顾璋:?

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还有这种本事?出门在外,身份和能力全靠被扣高帽???

工部也来掺一脚:顾大人的学生都能有这么多成就, 来我们工部,绝对能大干一场, 缔造奇迹和辉煌!

也只有身在礼部的李老尚书默默不语了,不过他看着窦天工说法, 心里默默给他判了死刑。

还“大干一场”, 要是顾璋那小子有大干一场的奋斗劲头, 那他还叫顾璋吗?

要他看,还不如用“可以休息”“不用点卯”这些条件来诱惑诱惑那小子,说不定还有点成功的可能性。

除了京城六部中的四部之外, 许多重要的地方官也盼着顾璋去,那六个都府肉眼可见的收成上升, 谁不想要?学生哪里比得过老师?

顾璋:“……”

他对好友吐槽道:“我看我分成365份,都不一定够!”

小茶桌边上, 围着余庆年和黎川,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促狭般调侃起顾璋受欢迎的程度。

余庆年好奇道:“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顾璋想了想,顿时苦了脸, 再往上升,好像真的大多都是呆在京城的京官, 只要留在京城,就代表要天天上早朝,实在是有点累啊!

还是五品以下的时候好,不用早朝,也不会天天被吵得耳根子疼,他都有点怀念当年在翰林的时候了,最开始在翰林院那段时间,他甚至有时间去看一天的书!

早知道就不升这么快了。

当然,这种虽然是真实心声,但是有点欠揍的话,他也是不会说出来的,怕真的被揍!

他只是道:“我再想想,最好是个能出京的活。”

余庆年惊讶道:“你又想出京?”旁人都想当京官,顾璋却恰恰反着来。

不过想想顾璋如今的年龄和官阶,也就释然了,旁人留京,不过是觉得天子眼前,升迁的机会多,日后仕途能走得更顺些,顾璋可不愁这些。

黎川也道:“我也申请了出京的差事。”

余庆年:?

合着都要出去浪,就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留在京城了?

顾璋也坐直,惊讶地问:“你出京干什么?”总不能和他一样是不想早起,想要躲懒出去浪吧?黎川可是正经996打工人,明盛帝同款卷王!

黎川提起了就在半年前修订完成,并且发往各个都府的《环境保护法》,从当年凌云山雨后山崩开始,就在不断修改制定的全新法条。

原本宣朝的律法中也不是没有环境保护相关的,但都零零散散的,譬如在保护耕地的时候,提起损害侵占良田有罪。

黎川一脸严肃地说:“新法修订历时四年多,相比原来更完善,也更严谨,还参考了许多地理、环境方面的书籍。若能完全推广,定对各方面都大有裨益。”

顾璋瞧他这副又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的模样,了然道:“你想去监督检查新法的落实情况?”

黎川:“此法我乃推进主力之一,对它最为了解,推广落实,义不容辞。”

顾璋和余庆年对视一眼,余庆年作为年岁最长者,主动提醒道:“你可想好了,落实新法需要雷霆手段,此行定然困难重重。”何不就待在京城,稳稳妥妥地升官?这完全是给自己的前路多添些阻碍。

“总要有人去做的。”黎川神色坚定,又对着为他考虑的两位友人坦然一笑,他道,“当年瑶光前去边关,可比我这凶险多了。瑶光当初义无反顾,想来也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

从相识起,瑶光就是他的良友,乃他心之所向的楷模,如今也是。

顾璋:不——

他那是有把隐形的刀悬在头上,他才不能理解这种心情!除非是实在是推不出去的活,他一般都推给别人做!

但看着黎川那双好像给他带了点光环的眼神,顾璋决定还是不要拆穿这个美妙的误会了。

黎川!唯一一个直到现在,还能无条件轻易相信他的大好人啊!即使被忽悠,被坑,不仅无怨无悔,还主动替他说好话!

这样的好兄弟,再去哪里找?

顾璋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没错,我懂你!”反正黎川这个固执责任感又强的人,肯定也不会收回决定了,他不如给点信心。

黎川顿时心中澎湃汹涌,知己难得,他却能如此幸运,他语气微微颤抖,满是诚恳和激动:“得瑶光一知己,某此生无悔。”

余庆年:“……”

他还在呢!

黎川都在刑部被毒打三年了,怎么还和原来一样好骗?顾瑶光说什么都信?这不合理!!

余庆年表面云淡风轻,端得是一副世家公子的贵气,但脑子里已经开始默默构思文章了,也许题目就叫“与二三好友竹林温茶小聚”

不论怎么构思,他都是这场play中重要的一环。

三人行,怎么可能没有他的位置?!

余庆年叹息道:“如此一来,京城就只有我一人了。”

他靠文笔走翰林之路,这条路晋升很快,也是一条通天大道,在后期才会掌权外放历练,又很快回京,他是断然不可能现在离开京城,自断前程的。

顾璋拍拍他的肩膀:“那岂不是正好,咱哥三在外浪,总要有个人镇守后方,既能盯梢,又能及时传递消息。”

余庆年:?

怎么听起来怪怪的,还有点熟悉的感觉?

他们分明是朝中堂堂正正的官员,怎么说得好像鬼鬼祟祟地要去做坏事一样?

顾璋一拍大腿,也想起来了!他道:“这不就跟当年在问心书院,玉昂你给我们放哨一样吗?”

提起这事,余庆年就脸色一黑,当初分明是顾璋这厮想要搞事,结果他被坑去夫子竹屋那边放哨,差点被逮住!

黎川也有点怀念儿时的读书的纯粹时光,他回忆道:“当年在问心书院,玉昂照顾我们颇多,他家里消息路子广,一点也不藏私地提前告知咱们,现在想来,倒还真是和现在相似。”

不仅是相似的历史颇有一番趣味,他们兄弟四个走到现在也没有散,还是如儿时感情一样纯粹,就已经让人十分感怀了。

他们三个各有各的志向和兴趣,只有玉昂兄性格为最稳妥,也最为包容,如兄长一般稳稳立在那里,在朝中人缘最好,走得最稳。

余庆年叹口气,他怎么就摊上这么三个搞事精!

不管是看着跳脱的,还是看着沉稳的,一个个都不安分!

***

顾璋自从萌生了要离京的想法,便一发不可收拾。

看到甜宝睡得酣甜的模样,他也忍不住怀念起在外随便睡懒觉的日子,再看自家崽每天吃了睡,睡了玩,怎么能不心生嫉妒!

嫉妒!!!

等以后这小子长大了,就送去念书,然后让他看着自己每天睡得饱饱的幸福生活。

带着这样置气的想法,顾璋在明盛帝也来问他之后打算时,他便直言道:“我要出去(玩)……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顾璋差点脱口而出真实想法,用此生最快的反应速度改口。

这要是真说出来,早五晚九全年无休的卷王王中王还能放他出去玩?

“看世界?”明盛帝被吓到了,以为顾璋想出海,坚决拒绝,“海上风险太大,若出去遇到什么意外,葬身深海都无人知晓,朕不允。”

出海?

顾璋本没有这个想法,但被明盛帝这么一说,他忽然觉得这是个好的借口啊!

都说想要开窗,就要主张先把房顶给掀了,这不就是现成的房顶吗?

他当即打蛇顺杆爬道:“我都听说远洋水师都训练得差不多了,船也越修越好了,没有那么危险的。”

明盛帝额头突突,觉得这小子胆子是越来越大了,连海上都敢去。

他当即拒绝,然后试图和顾璋讲道理。

其实明盛帝作为皇帝,日日和百官商议大事,口才是不弱的。

但是面对恭敬还讲理的大臣,和面对顾璋这种插科打诨歪理一套套,甚至还会耍无赖的人相比,这点口才就有些不够有针对性,也不够用了。

尤其是顾璋还不怕他的黑脸。

最后还是明盛帝先一步无奈妥协:“先就近看看,等日后远洋水师出海回来,有了经验你再去。你既耐不住在京城,做漕运总督如何?”

好像是个大肥差!有养廉粮的那种。

顾璋立马应下,生怕明盛帝反悔。

明盛帝本还准备了说辞,见顾璋答应得这么快,立马意识到顾璋这小子根本没想出海!

而他原本是想留顾璋在京城的。

“外面就这么好?”

顾璋振振有词道:“人要出去走走才有灵感啊!您看天工学子不也是在外面游学的时候,做的东西更符合当地情况?水泥路也是在外面发现的!”

他开始大忽悠模式,一边控诉“你要是不让我出去玩,那就是扼杀了我的天赋”,一边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表示,出去可以更好地帮助各地百姓。

漕运这个官好啊,一路顺着水玩。

只要把事情办成了,剩下的时间全都可以游山玩水。

顾璋觉得这个提议再好不过了,还不是一个地方,是坐船到处玩!他都没想到还有这么丰富的玩法!

于是他十分卖力地忽悠明盛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