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2 / 2)

惊的是,太后果然不似往常表现出来的那般懦弱,反而很是强硬有心机,外头传的钱党是被太后打倒的,想必是真的。

怒的是,太后一再扯到自己身上,显然是不愿意治徐大姑娘的罪!

几位大臣心中气极,更有不怕死的直接跪下:“太后娘娘难道当真要于天下人为敌,颠倒阴阳么?”

萧遥淡淡地道:“哀家谨遵先帝遗志听政,并不曾颠倒阴阳。”

那几个大臣马上问道:“那徐大姑娘呢?”

萧遥看向他们:“因尔等要么结党营私,要么毫无作用,不仅帮不上北边,还一再拖后腿,故在哀家看来,只要能参战保卫大熙朝,便是值得敬重的英雄。”

众大臣听了这话,脸上讪讪的,心中也闷闷的。

想到被方丞相、王尚书和钱尚书几个压得毫无反抗之力的从前,均说不出话来。

萧遥放缓了脸上的神色,说道:“哀家希望诸位大人明白,在哀家这里,有能者居之。”顿了顿继续道,“徐大姑娘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保卫百姓,功劳很大,女扮男装混入军营即使不可取,也不能磨灭她的功劳。”

陈御史不愿意徐大姑娘一点罪名都不承担——若真如此,以后太后摄政,他们便无话可说了,当下拿住徐大姑娘是女子却出入军营说事。

萧遥已经有些不耐烦起来,说道:“既然诸位大人如此在意这个,依哀家看来,不如成立一支女子队,让徐大姑娘以后为国效力?这般,总不会再有什么不适合了罢?”

所有大臣顿时气闷,他们的重点根本不是这个。

萧遥却懒得再理,转而看向王长生。

王长生扯着嗓子喊退朝。

那些大臣顿时傻眼,忙看向安国公、承恩公和建安侯。

安国公三人想到太后这般一力保下徐大姑娘,说不得便是想起她自己,思及已经惹她不高兴了,没必要再为了个小女子而让她更不高兴,便都表示听太后的。

大臣们见安国公三人都没有反驳,反而默认支持萧遥,都只得闭上了嘴。

徐将军跪下给萧遥磕头,口中连连谢恩。

萧遥见他只是谢恩,并没有像承恩公和建安侯那样,拿女子身份说徐大姑娘不该,暗暗松了口气。

朝会结束后,陈御史这些不甘的人,在京城中悄悄散布徐大姑娘女扮男装混入军营一事,企图引导舆论对此行为施加压力,为将来逼迫太后下台做准备。

然而这些流言才传了两日,便传不下去了。

因为逍遥客出了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女将在战场上杀敌的英姿,画中血肉横飞,有断手断脚,更有被劈中哀嚎的士兵,单看着便能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和血腥,居于画一侧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女将有着刚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有着万夫之勇。

此画名叫《巾帼》。

所有观画者看着画,均能感受到几乎穿透画纸而出的杀戮和血腥,感受到女将的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猛。

画坛上许多人对此画赞不绝口,爱画的读书人和大臣,也对此画说了许多溢美之词。

然后陈御史等人绝望地发现,外头对徐大姑娘女扮男装上阵杀敌,居然是支持居多的!

就因为那幅画《巾帼》!

陈御史等人不甘心,跟其他官员说话时,特地提起此事,暗暗表达女子不适合上战场一事。

哪知才开了个头,便被怼回来,更得了几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后来从别的大臣那里得知,自己还得了“心胸眼界皆十分狭隘”的评价!

陈御史等人绝望了,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反对的话,决定以后徐徐图之。

春闱如常举行,殿试如常举行,北边没了战事,对大熙朝来说,一切渐渐走上正轨。

萧遥以为,自己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需要殚精竭虑,却没想到,她仿佛懂得怎么治国似的,每日比想象中轻松了许多,甚至还有余力作画。

为了让世人不再将注意力聚焦在“女子”这个身份上,萧遥用两个名字,画了大量抬高女子让女子与男子并肩的画作,在政治上,则一再支持徐大姑娘以及所有杰出的女性,竭尽所能地赞扬和抬高这些女子。

她有耐心地,一点一点地让世人接受,女子不比男子差,女子也可以和男子并肩作战这个想法。

因江南妙欲君的画作难度不高却十分赚钱,所以有很多人跟风,不仅跟风画风,也跟风画中内容,因此抬高女子地位,让女子和男子并肩的作品,在大熙朝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除此之外,更是一点一点的颁布对女性友好的政策,并大力发展需要女性劳力的作坊——例如织布、绣花等。

水滴石穿,在萧遥多年的努力下,女性的地位提高了。

萧遥见社会舆论差不多了,自己也几乎掌控了朝堂,又见许多地方减少了卖女儿的现象,都倾向于让女儿进作坊做纺织和绣花,便正式颁布法令,取缔青楼和妓女。

虽然仍然有人反对,但萧遥手腕了得,不仅在朝堂上说一不二,她任命的萧三、云逸和徐家兄妹更是在外头开疆拓土,频频打胜仗,将版图扩大了许多,所以她完全无视了反对的声音,强制执行。

到猪儿该亲政那年,萧遥又颁布了个懿旨,宣布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和皇室,另外由代替老百姓利益的人管理朝政,那个人,就是萧遥自己。

许多大臣早就心有所感,还有许多由萧遥一手提携的大臣,例如赵闯、周悯、云逸、徐大公子等,对此都表示了支持。

但是亦有一批顽固的老头子,认为这么做有违祖宗规制,一边大力支持皇帝亲政,一边哭先帝。

萧遥直接砸自己的文治武功,问这些老顽固,除了所谓的祖宗规制,还有没有反对的理由。

从这一点上,老顽固还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因此死死抓住祖宗规矩说话。

萧遥懒得废话,直接由他们跪着哭先帝,就是不肯让他们起来。

一群老顽固跪了不到一天,就纷纷倒地了,若非有心软的大臣给他们下台阶,又为他们求情,他们只怕得一直跪下去。

得了下台阶,这些老顽固并不放弃,又开始暗暗搞事,说萧遥独行独断,没有君主的宽和,不适合当掌权人。

萧遥不想跟他们浪费精力,又想到最近许多人都在查探逍遥客是谁,便让人不着痕迹地放出,她就是逍遥客的消息。

这个消息一传出,天下皆惊。

有人信,因为逍遥客的很多作品,都是萧遥的娘家拿出来的。

也有人不信,认为逍遥客一举成名时,萧遥才十来岁,不可能有那样的画功。

有大臣去问萧遥,萧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道:“爱卿自己查,岂不是更可信?”之后,再也没有正面回应过这个话题了。

老顽固们再想煽动世人反对萧遥掌权,却没有多少人理会了,大家都在猜,逍遥客是不是太后。

安国公一直担心萧遥会自己称帝,所以努力活下去。

所以看到这个什么“君主立宪制”,想起当年萧遥发誓说保证皇位还是萧京的,他深觉自己被骗了,几乎吐血。

垂垂老矣的安国公夫人不住地给他拍背:

“老头子,咱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猪儿仍然是皇帝,他有后了,而国家在太后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猪儿并不懂朝政,生性也过于软弱,根本不适合成为皇帝。”

可安国公还是憋屈了数日,才舒服自己,皇帝仍然是自己的外孙,萧遥是帮皇帝排忧解难的,这才过了心中这道坎。

自从颁布君主立宪制后,承恩公夫妇便有一种自己在做梦的感觉。

这些年,虽然女儿大权在握,在朝中几乎说一不二,可她到底还是太后,又有先帝遗志“太后听政”这么个挡板,一切并未越界。

可是萧遥确立君主立宪制,正式掌权,这相当于篡位了!

他们那个命途多舛、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儿,居然成为了大熙朝最尊贵、权力最大的人!

徐大姑娘是因为心伤才北上参军的,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上,真正为了身后的老百姓而战的时候,她忽然发现,比起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过,守护一方百姓更有意义。

被发现是女儿身,军功没了时,她以为自己会成为徐家的罪人,尽管她不服、不甘心,可是她知道,这是大熙朝的规则,而她违反规则了,只能受罚。

可是出乎意料之外,那位有倾国倾城色的太后,竟认为她没有错,并给她封官!

她很高兴,突然明白书里说的,千里马遇上伯乐的感觉,为此又回到战场上,为她守护一方百姓。

见惯了战场上的生死,见惯了西北的壮阔雄浑,情爱在她心中的价值变小了许多。

她对李维释然了,她开始跑步、练兵、上阵、杀敌,以及重新去爱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一道镇守边疆,一同看西北特有的落日。

有一年她回京城为太后祝寿,在太后的万寿宴上见着了李维看太后的眼神,见着了他眼中的无奈和守候,才恍然明白,他心里喜欢的,原来是太后。

那时她对他,已经再无旧情,只有宛如朋友一般的友情,见了他那样的眼神,心中只剩感慨与怜悯。

因为她知道,他永远只能这样远远地看着独坐在上首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