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县令换人了(1 / 2)
东西自然是让人送走了,读书人是不会当客人的面,轻点礼物的,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人,否则都要端着架子。
古代读书人的风骨,不是闹着玩的,一点不合时宜的举动,都有可能造成名声受损。
所以温润只是一个人进入了房屋里,跟来的人自然是有人接待了。
吴山长会客的地方,就是他们家的一进院落的正房,而西厢房就是他的书房。
温润是直接去的书房,没有去客厅。
“老爷,温老爷来了。”吴山长家的仆役可不少。
有门房,就刚才那个中年男人,还有伺候老爷少爷的小厮,长随,后头还有厨娘,婆子,丫鬟等等。
吴山长的家,是一个三大进宅院,带着两个跨院和一个马棚子的格局,在县城里是数一数二的豪宅。
绝对是个生活质量很高的古代举人老爷啦。
温润不行,他家里人手其实都没全乎,只是他觉得这些人够用了,就没再张罗。
再说了,他还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呢。
书房里就两个人在,吴山长,跟许攸。
温润进来之后,就先给吴山长拜年:“新春大吉,万事如意。”
这八个字,他琢磨了一路,其实新年的吉祥话很多,可怎么说才能让人听的开心,极有讲究。
温润选择这八个字,平淡无奇,又让人挑不出来毛病,挺好。
果然,吴山长摸着胡子点点头:“好,新春大吉,你来的正好,过来跟许攸拜个年,你们都认识。”
“悠然兄,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温润笑着先给许攸见了礼。
许攸年纪比他大三岁呢,虽然功名没他高,但是俩人算是同窗,又是旧相识。
加上他们家也有点小买卖,虽然是挂在许攸娘亲的名下,但是说句“大吉大利”还是很合适的。
“如玉兄,也祝你大吉大利,万事顺意!”许攸哭笑不得的道:“我本打算初十的时候,驱车去你家拜年的,结果你来了县城。”
“我这是头一年在老王家过,来给您拜年晚了点,顺便来县城,也带着孩子们来走走看看。”温润道:“以往总觉得没时间看书,现在我有的是时间啦!”
其实就是表示,他没有往上考的意思了。
他也就止步于举人这个阶段啦!
往上考的话,他姓氏那一栏,怎么填?
也怪不得原主被活活的憋屈死,这对于一个真正的古代读书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吴山长跟许攸也知道温润是什么意思,便不再继续下去,而是另起了话题,而且一上来就是个爆料:“县令换人了。”
“啊?”温润果然惊讶了,他都没来得及端起小厮给他上的那碗茶,喝一口,就差点蹦起来:“什么时候的事情啊?我都不知道。”
他还给县令大人准备了礼物,说实话,比给吴山长的都贵一些。
毕竟是给当官的送礼,跟给当校长的送礼是不一样的。
都是特意准备的厚礼呢。
结果,县令换人了?
“是在小年之前就有了苗头,后来来了个官员,是巡按大人,除了来罢免县令大人,还为了给军中采购一些粮草,后来被风雪阻隔了几日,走的时候很是匆忙,加上那个时候,是风雪大,年关又到了,你呢,也不来县城,就没人跟你说。”吴山长道:“再说了,那县令大人,也不是个好东西,要走了还装模作样,瞒着我们不说,想收点年礼呢!结果被巡按大人押走了。”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莲花坳太偏僻了。
没事儿谁会在风雪天,去特意告诉温润一声,县令换人了呢?
加上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谈论此事,虽然县令大人走的突兀,但是李县丞还在,过年又是封印的日子,衙门不办公的,故而这事儿,就动静小的可怜啦。
县令大人走的悄无声息,连个送行的都没有,就被巡按大人给带走了,全家都走了,包括毛师爷在内。
因为毛师爷是县令大人聘来给他当助手的师爷。
还有其它的师爷们,也都跟着一起离开了,据说县令大人到任的时候,那是轰轰烈烈啊,县中乡绅大户们,都是摆了几天酒席的,而上一任县令大人离任的时候,也是热热闹闹。
因为上一任县令大人,在本地当了二十年县令,是退休回老家去的,二十年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管怎么说,人家来的时候也很轰动,走的时候热闹。
甚至要有点依依不舍,毕竟据说那一任县令是个老好人。
这位虽然不是什么老好人,可也算是个好的官员吧,哪怕他有个不争气的小舅子,可对不起的只有温润一个人,还给隐瞒了下来,但是对整个县的百姓们来说,只要不是刮地三尺,敲骨吸髓的贪官,都是好人。
结果这位走的,不仅快,还很安静,简直是悄无声息啊!
温润想了想,就乐了:“走了也好,免得以后找我麻烦。”
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挣。
温润这功名,虽然是自己的,可终究是有那么一段经历,万一这事儿平静了几年,县令大人再给他来个秋收算账,他也怕啊!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真要动了心眼子报复他,温润自己觉得应该能应付,但也肯定消耗他的精力,何况他这也是拖家带口。
县令换人了,也挺好。
“不会,大人们都心胸宽广。”吴山长一直以为,报喜的没上门,是因为温润换了户籍和地址。
这种事情虽然很少发生,但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差役,也是“役”,对于吴山长来说,都是一样的,看不上眼的人。
觉得他们蠢笨,无知,又小人行径。
根本没多想,这内里可能有别的原因。
“您老说的是。”温润不打算多说,但是听吴山长这意思,县令大人不是被罢官免职,就是降级处理了,不管怎么看,以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这辈子八成都回不到永宁县了。
不是八成,九成九的可能!
古代连出个远门都诸多不便,何况是在职的官员了,按照这个时代的规定,官员不能在官员出身的户籍本地为官,也就是家乡当官,要在异地为官。
这种制度,就是“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