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白首秀才(1 / 2)

而且不止一个人。

第一个来的是温润认识的人,一位已经五十来岁,在树林场那里开私塾的林老秀才,说起来,他还是林三儿他们家的远房亲戚呢。

不过是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在一个地方住着,同姓就论了辈分,当亲戚处呗。

后来林家完蛋了,林老秀才也没说什么。

他来找温润,不是空手来的,拎着一匣子点心,两个荷包,荷包里可是装了五十两银子,好大一个银锭子。

“林兄,请坐。”温润让人进来,请坐。

那边许攸的书童已经倒了茶水过来,还拿了两碟点心呢。

林老秀才别看五十来岁了,孙子都要议亲了,可他在温润面前,可不敢托大:“温老爷客气了,客气了。”

林老秀才颤颤巍巍的坐了下来,半个屁股悬空呢:“这次来,是有事情求温老爷。”

“林兄客气了。”温润眉头微皱:“您能有什么事情求到我?”

他跟林老秀才没什么交集,他上学那会儿,林老秀才都离开书院多少年了,一直在树林场那里教书育人,树林场那边来书院的学生,都是在他那个私塾里启蒙读书的,其中有那么几个,考上了秀才,树林场那边的人都富裕,要不然当年刘翠花也不会嫁到那边。

不止是富裕,占据的地理位置也好,那里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村子,又做木材生意,平时山里头的木料砍伐,他们还能进山去捡柴,运来县城售卖,又是一笔钱。

山里的树木多,山珍就多,不像莲花坳,树虽然多,可是树木不成材啊。

卖钱也就是卖个木柴的钱,买点盐巴,贴补家用而已。

人家树林场那里才是赚大钱的地方。

林老秀才在那里开办一个私塾,说实话,这些年没少赚钱,加上他又是个秀才,家里免除赋税劳役,置办的百亩良田,也都是有佃户在租种,家里青砖瓦房,在树林场也受人尊重。

不过上次林三儿家的事情,他就没出现。

温润跟他最多算是点头之交,他突然跑来找自己,什么事儿啊?

“您是知道的,这些年我教书育人,学问上的事情,倒是能做一些,可抵报之类的就看得少了,我这岁考,有些不好看啊!”林老秀才苦着脸道:“在下知道贤弟你颇受学台大人看重,能否请贤弟你在学台大人面前替为兄美言几句?只要不戳落功名即可。”

他的要求不高,真的!

许攸稳如泰山,慢吞吞的在吃点心。

可温润就不行了:“不是我说林兄,你是个秀才,又是个开私塾做人先生的,你的学问不好,你教导的孩子们,学问能好吗?”

“在下只是给一群孩子启蒙而已,又不是要教导他们科举考试。”林老秀才被说的有些面红耳赤:“科举的话,自然是要来书院求学,在下那小私塾,可飞不出来什么金凤凰。”

他只是负责启蒙而已,又不是负责教导出来个秀才,举人的,学问不学问的,跟启蒙有什么关系?

“就算是启蒙,也要德才兼备才行啊!”温润正色道:“你的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启蒙乃是打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不好,如何起高楼?启蒙不清楚,怎么谈以后?温某在家也开了个莲花私塾,教导的孩子也有三五十个,每一个孩子,不说天资聪慧,但也绝对是好学的,每每教导他们,有什么疑问,都会提出来,温某也会细心解释,小孩子正是建立正确是非观的时候,你启蒙如此潦草,以后他们想板正过来,就难了。”

孩子们正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画上什么就是什么。

故而温润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端着的,当然,偶尔也会跟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啊,捉迷藏啊,总之,绝对不会对小孩子们敷衍。

他们正是建立是非观的年纪,温润是他们的第一个先生。

可以说是“启蒙恩师”了。

“温老爷,你是举人,当然不怕什么岁考,也没有必要,但是在下不行,在下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年轻人的那股子机灵劲儿了,每一年的岁考都甚为艰辛……。”林老秀才一顿诉苦,卖惨。

温润却板着脸,无动于衷。

这个林老秀才一看就是个唯利是从的家伙,他以前是怎么渡过岁考的?温润不知道,但是现在,温润并不想帮这个忙。

他要是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己读书,那么岁考也难不倒他。

可是他呢?收着束脩,还糊弄孩子们,只给启蒙,不给任何额外的教导,这是什么意思?

能启蒙的孩子都是小孩子,他们懂什么?

知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这个是一漏洞吗?

因为一般人的解释,就是说在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总所周知,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但同样的,这么分裂的时代,上哪儿科举去啊?

故而那个时候的科举,可能会很混乱,同时,那么多国家,是不是承认彼此科举的有效性,也很难说。

且隋时才有的科举,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完善,一直到宋朝时期,这科举才勉强算是有了个大框,真正兴盛时期,乃是明朝,那个时候,科举的规定才完善。

何况,孩子们如果不问的话,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窦燕山,那他是哪儿的人?为何能在启蒙的《三字经》上留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