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片大范围上映,结局的陀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广大影迷讨论的焦点,网络上对于柯布是否回到现实议论纷纷。
马丁和诺兰在拍摄时,重点提及过这一部分。
后者早有准备,让剧组宣传部门稍一引导,就引爆了话题。
“主角肯定回到了现实,因为他的岳父只在现实中出现过。“
“没有回到现实,他的孩子始终没有回头露脸。”
“楼上错误,主角回到了现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马丁出演的主角在梦境中戴着婚戒,现实镜头中没有婚戒。”
“三楼观察的真仔细,我再去看一遍!”
“再看1!”
“我也要再去看一遍!”
于是,很多影迷选择二次购票,去验证新的观点。
渐渐地,更多观点出现了,还有一部分出乎马丁和诺兰的预料。
“所谓梦境盗窃和植入什么的都是不成立的,我估计影片的真实内容,就是头等舱里的主角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主角是他和同舱室的乘客,所以下飞机的时候,他们面面相觑。”
别说,这样的观点还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不管什么样的观点,马丁和剧组的宣传团队都在后面煽风点火,鼓动这场讨论变得更加激烈。
为了商业利益,造就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观众为了结局不断发表各种观点,为了支持的观点和辨倒反对的观点,再次买票进入影院,瞪大眼睛从头到尾仔细看。
电影这种载体,就像学生做的阅读理解,当摆在众人眼前的时候,远远超过了创作者的本意。
甚至创作者本人过来都说不清楚,会被判为零分。
往往看得越多,观众对于影片各个剧情部分的解读也越多,随着讨论的深入,这股热潮根本停不下来。
讨论热潮还波及到了北美的媒体,越有争议的话题越受媒体欢迎,《盗梦空间》的结尾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剧组的宣传通告上,一堆记者堵住诺兰,询问结局详情。
诺兰一脸无辜,说道:“我也不知道。”
记者不满了,一人大声问道:“你是导演,怎么可能不知道?”
“因为结局不是我设计的!”多次参加过脸帮聚会诺兰彻底学会了不要脸,为了不被围攻,推的一干二净。
他说道:“结局是马丁提供的,我觉得不错,就用了,所以具体你们要去问马丁。”
另一边的马丁本来很悠闲,正在跟艾伦佩姬从不同的角度交流泡妞的经验,围着诺兰的记者突然朝这边冲了过来。
艾伦佩姬好奇问道:“你昨天晚上把谁上了?娱乐记者们像疯了一样。“
马丁也很奇怪:“我昨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睡的。”
艾伦佩姬往后退:“伱在前面顶着,我去搬救兵。”
说完,很不讲义气的跑掉了。
马丁毫无畏惧,正了正衣襟,任凭记者们将他团团围住。
周围包括布鲁斯在内的几个安保人员,顶住压力。
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个女记者,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却不妨碍提问:“马丁,柯布回到现实了吗?”
马丁才不想惹这种麻烦,说道:“这个你要去问导演。”
另一个记者说道:“诺兰导演说影片结局的创意来自于你,他只是按照你的意见拍摄。”
马丁不禁错愕,随即意识到自己慢了一步,竟然被诺兰卖掉了。
这个英国导演比艾伦佩姬还不讲义气!
现在麻烦到了马丁身上但他为了影片票房考虑,不可能真的回答,况且鬼知道诺兰是怎么想的结局。
马丁略微停顿,说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初衷是影迷看到开放式的结尾,可以按照他们想要的结局自行想象……”
他又把锅扔回去:“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想法,影片具体怎么样,属于导演和制片人通盘考虑的事情,我只是男主角,也没这个权力。”
女记者不肯放过马丁,又大声说道:“但你不是普通的演员,你是两千万俱乐部成员,还在剧组兼任了制片人,肯定知道结局!”
马丁避重就轻:“拍摄这部影片时,我还不是两千万俱乐部成员。”
总之一句话,打死都不说。
《盗梦空间》所引发的解读热潮,也让票房持续走高,影院始终维持着较高的上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