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1723章 给郑祖义的建议(三)(2 / 2)

“矿山未来二十年的开采权?小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郑祖义脸色一变,站了起来。

换一个不懂得矿山重要性的人,比如文职干部出身的,或者农村出身的干部,或许不知道矿山的重要性,但是郑祖义在工业部工作多年,当了几年的工业部副部长,深知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都说华夏地大物博,但是矿产资源谁会嫌多?况且华夏虽然矿产资源很丰富,探明的矿种有171种,储量也很大,但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少。

同时,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的难度较大,综合利用的程度较低。

这都给华夏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增加了难度。

这些情况,郑祖义都是一清二楚的。

黔省矿产资源丰富,这是黔省的一大优势,目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开采困难,但这并不代表以后还会困难,要是把20年的矿产开采权交出去,代价也太大了。

这让郑祖义觉得难以接受。

“郑叔,如果我没有这个要求,黔省这么多矿产资源,大概多少年后可以开始开发利用?”

郑祖义想了想,摇头道:“恐怕至少要二十年。”

没错,就算是三线建设在黔省全面开始了,但是要实现黔省自身的需求,也要二十年以上。

三线建设最重要的不是黔省搞开发建设,而是把很多东北、东部地区的工厂成建制地搬迁到黔省,是华夏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是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

其实就是在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在西南地区建立一个后备的国防工业基地,以在东部国土大部沦陷的情况下,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为了避免这些工厂被轰炸、被袭击,往往是越穷的地方、交通越不方便的地方越好,甚至很多工厂被安排进了山洞里、溶洞里。

这其实是很不合理的,因为西南地区本身山高林密,气候潮湿,机械设备容易生锈,山洞里、溶洞里情况更加严重,如果是在战争情况下,那没话说,怎么样也得坚持生产,但在和平时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包括设备维护的问题、工人生活的问题等。

三线建设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由于三线建设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论证,导致一些项目选址不当,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例如,一些企业建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导致运营成本高昂。

其次是环境破坏,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企业建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建设的时候很是仓促,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也没有考虑后续的管理和维护,造成的浪费和破坏都比较严重。

到了1980年代,三线建设结束了,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针对选址有严重问题,所在地自然灾害频发、生活条件恶劣,危及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或者选址布局过于分散,远离原料产地和配套加工地,造成极大不便,生产科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企业关、停、并、转、迁,向原料产地方向、产品市场、有利于发挥本身技术优势和加工协作的大中城市附近搬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调改,直到“十一五”,共调改400多家,多数是搬迁,只有几十家是原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