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朗第一时间注意到叶舟表情的变化。
这个站点不是他们的目的地。
周朗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想清楚原因。
“你能想起以前插队的事情?”周朗轻声问。
自从叶舟跟他坦诚之后,周朗心里就认定自己的妻子是那个来自未来的叶舟。
至于原主……周朗刻意地没有去想过。
叶舟轻轻摇头,“没有,但是当初她在这里插队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写日记。”
字里行间,叶舟感受最大的就是那个十五岁的女孩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坚韧。
二十年后,义务教育普遍之后,十五岁其实就是上初三或者高一的年龄。
没有父母的庇护,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农村,终日面对繁重的劳动。叶舟想想都觉得窒息,也很庆幸自己穿来的时候,原主已经不再是知青的身份。
原主在日记里也写到,幸亏她在乡下获得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才避免了更繁重的劳动。
大概是因为在农村生活期间,原主也没有能聊得来的朋友,但是人的情绪需要一个排泄口。
所以原主选择了写日记。
——村小学的老师有空缺,很多知青给大队干部送礼,想得到这个职位。校长主张考核,择优录取。她才有机会获得这个岗位。
——去村小学后,她在知青宿舍的床铺被人“不小心”泼了水。
——后来,她去了村小学的宿舍里住。
——恢复高考后,她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
……
总的说来,并不是很愉快的经历。
所以,秦主编拿那份稿子给叶舟看的时候,叶舟并不喜欢这种赞扬插队苦难题材的小说。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有多苦。
美化别人亲身经历的苦难,在叶舟看来,是不道德的。
看完原主的日记,叶舟就知道原主有多不容易。
原主也非常优秀,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考上全国顶尖的大学。
倘若将来有一天能够见面,叶舟一定会向原主真挚地说声谢谢。
这个知青点,原主唯一感谢的人就是当初让她去村小学教书的老校长。
老校长是大队长干部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所以即便大队干部拿了知青的好处,也不敢踩老校长的脸面,而是同意了竞争上岗。
原主的优势是,她的知识很全面,语文数学能教,美术音乐也能教,科学知识也能说上几句。
后来恢复高考,原主能去参加高考的盖章证明,也有些波折,最后也是老校长帮她弄到的。
原主考上大学后,跟老校长有通信。
叶舟穿过来后,很快就跟周朗去柳城,基本没有继承原主的社交。
不过到柳城安顿下来后,叶舟翻看原主的东西,也给那个老校长写信。
生活条件好起来后,叶舟也给老校长寄东西和一些钱。
卢星海负责牺牲的战友们亲属的事宜,之前每年都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外面跑,用来了解送出去的钱,是不是真的用到亲属身上。
叶舟也让卢星海帮自己来曾经的知青点了解老校长的情况。
原来,叶舟考上大学离开后的第三年,老校长唯一的老来得子,因为连续三年没考上大学,又因为听说接下来的高考资格不会像之前那么宽松,他这种超过30岁的人,不一定可以再继续考了。
苦闷之下,他喝得醉醺醺,掉进河里,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
他结婚之后媳妇也一直没有生孩子,他死后,妻子就被娘家人接走,重新再嫁。
老校长孤零零一个人,日子并不好过。
也幸亏是叶舟及时寄来了钱和物,让老校长的日子可以过下去。
后来,族里的人跟老校长说,要给他过继一个儿子,省得百年之后,连个摔盘扛幡的都没有。
其实就是各取所需,老的能有人送终,年轻的以后可以继承老的宅基地。
卢星海打听到的情况是,想给老校长当儿子的人还不少,不仅仅是因为宅基地,也因为老校长的责任田,更是因为叶舟隔三差五寄过来的东西。
那么大的一个包裹,四季的衣服,还有各种吃的。
村里的孩子能够吃上第一颗大白兔奶糖,还是叶舟寄来的。
叶舟可以替原主感谢老校长,但是并不想被麻烦找上门。
刚去柳城没多久,叶舟就见识过家属院里,有隔着好几代的亲戚居然拖家带口找过来,一副不给点好处就不会走的样子。
叶舟很会举一反三,万一老校长收到东西,村里其他人看到之后,很难不羡慕。
万一村里人根据地址找过来呢?她应付这些人也得花时间和精力。
所以她寄这些东西,虽然是用的真名,但留的地址都不是她的真实地址。
每次寄东西,她都是把包裹准备好,卢星海或者其他人出差,就让他们帮忙带上,下火车之后去邮局把东西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