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改造(1 / 2)

我从苏古雅集选了一件瓷器,还有一件高古玉器。

这两件加起来大概能值个四百万。

之所以选这两件,一是因为这两件品相好,二是因为这两件也算苏古雅集里面价值最高的古董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专门投林正卿所好。

林正卿的专长在陶瓷和金石。

所以,我选了瓷器和玉器,外加傅抱石的《秋林行车图》送去银行鉴定。

这《秋林行车图》虽说仿的不错,算是精品。

但是我能看出破绽,就不能排除也有其他高手也能看出破绽。

虽说苏沫说银行另外请的鉴定机构的鉴定师一般都是走过场,出证书的,但万一呢!

万一来了个高手,那且不是白忙活。

所以,我得进一步对这幅画进行加工。

一般情况下,做旧后的古董是很难再改动的。

因为每个做旧师的手法、工艺和用料都是不同的,很多表面之下的东西只有原做旧师知道。

如果换成他人来改,那九成九是画蛇添足。

但如果是大师,那就不一样了,他能一样看穿一切。

包括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我是不是作旧大师,我不敢自诩。

但是,现在我也只能当自己是作旧大师来用。

因为时间紧张,我从第二天开始就把自己关在了二楼。

这幅《秋林行车图》在我看来最大的破绽在于行笔的速度慢了,导致抱石皴的特色不够鲜明。

当然这种不够鲜明是跟真正的傅抱石本人画的原作比,在精髓上少了气势。

比如,傅抱石绘画是一笔随心所欲,行笔速度极快,导致笔画锐利而潇洒飘逸。

而这幅《秋林行车图》有一些笔画就有些不够锐利,笔墨过于均匀。

这是因为行笔速度慢了,着墨跟着就均匀了,线条也均匀。

当然,一切都是相对原作而言。

所以,我得改造。

另外,墨有点问题。

这是苏溪亭发现了。

他能发现,那其他人就一样也能发现。

这,也得改。

还好古玩街是个好地方,先别说东西真赝。

什么东西都有,尤其是杂七杂八的小东西。

比如,老旧的墨。

我花一百块买了半块清朝的漆烟墨。

之所以是半块,是因为这是一块残次品。

但好在我并不是用来收藏,而是直接用。

在二楼的大工作台面上摊开卷轴,我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看着这幅画。

我在仔细思考要如何改,要从哪里下笔。

我整整想了一上午,还借用了苏沫的笔记本电脑。

我是一边仔细观察这幅《秋林行车图》,一边在电脑上查找各种傅抱石的画。

我的极强的观察能力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好用了。

我看完几百幅傅抱石的画后,便系统性的总结出了傅抱石绘画的一些特点。

这种特点不是书画鉴定师们所说的什么行笔笔触飘逸、微妙含蓄、乱而有法,这种模棱两可的说词。

我的总结,是那种非常直接的,非常细微的,如同小学生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枯笔向上旋转,呈45度,往往出4到5个分叉。

比如,画鞋履的线条大约0.3公分。

我是从做旧师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出来的都是具体而细微的地方,都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

看完几百幅原作,再来看这幅《秋林行车图》。

就会发现破绽太多,但又觉得,这幅画其实还是仿的不错的。

精髓虽差了些,但在形象上还是下足了功夫的。

实际上,我前后一共只添了六笔。

主要将几处行笔时明显较慢的地方,给线条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