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准备就绪,景初拿起话筒继续她的课。
“我站在这里看下去,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脸色憔悴?是昨晚熬夜了吗?还是最近休息不好?”
台下的人听了都笑了。
“大家知道大医孙思邈吧?”景初问。
所有人都点头。
“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大养生家,活到一百多岁依旧可以生活自理,动作不衰。”
“孙思邈自幼天资聪敏,七岁就能日诵千言,素有神童的称号,弱冠之时已精通诸子百家,名闻朝野。按道理像孙思邈这样的人应该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可他为何会学医?”
“因为孙思邈是个药罐子,身体很虚弱。他天天寻医访药,为了治病散尽家财,却依旧没有见效。于是他一边生病,一边在病中学医,认为方药养生之术不可不学。”
“他只要一听说谁在医学上有一技之长,或懂得一些养生之道的人,他便不远千里前往请教。”
“这是他谦虚的精神,也是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孙思邈明白,读万卷书不足以成才,学识若不能在实践中检验,便是一堆废纸。”
“所谓的理事圆融,知行合一,便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过去的孙思邈,还是现在的我们,知行合一,践行天下,尤为重要。那么我为何要提孙思邈呢?因为我们都是学医者,孙思邈用他的身体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长度与质量不是完全由先天父母所决定的,若我们懂得调理或养生,照样可以延年益寿。”
“我们常说,医者不能自医。为何不能自医,因为一叶障目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身体。我们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可我们却治不了自己,你说病人能信你几分?”
“为何我们医者要等到生病了才来自医?上医治未病,我们经手的病案都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人的疾病都是因为自己不够修身养性,平时不生病的时候就起居无常,饮食不节,更不练功强身,身体内精血消耗却不知补养。”
“而我们学医者,更该明白这个道理,熬夜,暴饮暴食,过劳过累都会过度地透支自己身体的躯壳。所以刚刚看到大家的脸上多有疲状,我不由心生忧虑,学医者若不懂得为自己防治未病,又如何为病人防治未病?”
“医者不自医,不过是一些固步自封的落后者的借口,我们学医,就是要以最好的状态去保养好自己,才能让病人信任于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景初的话落下,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景初朝他们笑了笑,接着说,“我们大学的中医教材,入门的科目有《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经络学》《针灸学》等,相信大家深入学医之后,就会发现这些科目集百家医书的精论。”
“大家知道吗?我自五岁学医,至今13年有余,从不识字的小丫头,到现在饱览医书名着,我深知学医者当融百家之长的重要性,其中《黄帝内经》给我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