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顶级学者之间的经历都具有相似性,学一科,爱一科,干一科,精一科,钻一科,都是一个多面手。
米歇尔毕业于图宾根大学生物化学系。
但在1979年,他却似乎摒弃了之前的研究方向,转而在维尔兹堡大学研究起了 X 射线晶体学。
这个决定其实相当需要勇气,因为这个学科在当时属于真正的新兴学科。
学起来看似很有意思,但其实相当痛苦。
从理论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要研究内容为晶体结构的学科。
原理是利用x射线穿过晶体时与晶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和分析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从而确定晶体的结构和原子排列方式。
从介绍来看,它似乎是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但其实并不是,这也是它使人痛苦的原因所在。
它可以用来确定有机或无机晶体的分子结构,分析晶体纯度与组成,对晶体形态和晶体性质的研究提供巨大帮助。
与此同时,它也能帮助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所以,x射线晶体学是一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的学科。
这也解释了米歇尔的研究经历一直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摇摆的原因。
他在1988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膜蛋白的结晶和从紫色细菌红色假单胞菌阐明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如今在医学等多个其他领域上也被广为应用。
米歇尔长期从事于光合作用及其重要蛋白质的研究,这次也不例外。
他之前在关于植物在光反应和暗反应进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研究遇见了阻碍。
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植物在各种条件影响下,期间光合作用的变化情况。
毫无疑问,米歇尔费尽心思从进行了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起开始,模拟了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实验,并同时佐以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辅助实验。
但也因此造成了整个实验的体量相当之大。
不过他是诺奖大佬,这个实验计划依然得到了强力推动,马普学会为此注入巨量经费。
在科研环境异常严谨的徳国,米歇尔终于得到这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一种暂名为叶绿素u特殊因子的调控和影响。
现在,他们的研究只差临门一脚。
那就是需要弄清楚这种叶绿素u究竟从何处而来,因什么而产生。
只要弄清这个问题,米歇尔相信自己成果的轰动程度将会不亚于催化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和呼吸作用的氧化磷酸化的酶的动态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
而后者则帮助约翰·沃克与保罗·波耶尔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也就是说,一旦他完成这个研究,米歇尔则有可能成为继居里夫人、莱纳斯·卡尔·鲍林、约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之后。
全世界第六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但米歇尔年纪大了,他对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没有野心也没有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