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2 / 2)

在缺乏监管的市场机制下,不管多么巨量的资产,也可能在弹指间消失无踪。

清政府的政策一日一变,在它那命运多舛的最后五十年,还有无数民变和起义正在酝酿中。

林玉婵如今身家约莫一万两,大部分都是博雅的资产价值——其实地价最疯狂的时候,她的身家能达到一万五千,但这些都是纯数字,看得见摸不着。

她手头能调动的个人积蓄不过一千银元左右。已经属于小资阶层中不差钱的。

但她愈发觉得,把自己所有资产都放在博雅公司一个篮子里——当然还有义兴的一点股份,但两家铺子其实命运相连——看似稳妥,其实危险。

她试探问:“苏老板,你每天枕着义兴这么大家业睡觉,有没有觉得——嗯,七上八下,心神不安的时候?”

苏敏官静静看她拆蟹,摇摇头,不厌其烦地拉过盘子代劳。

两年了,没长进。

“义兴的资产又不是我的。”他答得很官方,滴水不漏。

林玉婵嗤之以鼻,指着他手里蟹腿:“公款吃蟹,该当何罪?”

他这才一笑,随后低声补充,“算不上多大的家业。我还嫌不够呢。”

忘了,他属于欠革命阶级。只要他没挣到像祖上那么多资产,他就不会考虑“钱打水漂”的事儿。

再说,苏敏官背靠大清第一连锁黑帮,不需要金钱来建立安全感。

他做买卖赚钱,纯属发挥本能,顺便帮衬同袍,给自己赚个方便。

苏敏官将沾着咸奶油的蟹肉一条条送到林玉婵的叉子尖,看着她,若有所思。

“阿妹,打算置地?”

但凡中国人,不论做官还是经商,发财之后的第一要务都是买地。官场杀机四伏,商界处处凶险,唯有土地不辜负人。只有当了地主,心里才真正踏实。

苏敏官想了想,又道:“不是我打击你……”

在大清买地,可不像古代小说里那么容易。土地都是农民代代相传的祖产,除非真没活路,谁肯轻易出让。就算有人赤贫缺钱,家中的土地多半早就被当地财主盯上,一有机会就大举兼并,好地根本不会流入市场。

更别提,乡贤势力庞大。很多时候外人进村要买地,全乡全族都得开会表决,接纳此人成为家乡一员,这才肯把土地卖给他。

致仕大官、退休富商,也许还能靠自己的人脉和权力,搞到一点物美价廉的土地;像林玉婵这种无根无基的小寡妇,冒然进村要买地,人家根本不会搭理。

就算千辛万苦,弄到一点边角碎地,她无暇耕种,还得雇人打理,每年下乡收租;若是佃农刁钻,还得额外费许多精力口舌,甚至动用暴力,活成她讨厌的万恶旧社会典型。

要是运气再差一点,土地被人侵占、变卖……这时候就得拼人脉、拼财力、拼不要脸,有时候打官司能打一辈子。

所以林玉婵一介无权无势外乡人,想当地主婆安稳收租,难度颇高。

林玉婵听完他的寥寥几句警告,忙笑道:“没有没有。”

土地什么的,她跟土著们有一百多年代沟,对此并不是太执着。

况且……

等大清亡了,军阀混战……她有多少地也保不住。

其实往远了想,她名下的这个小洋楼,其实百年后也多半充公。林玉婵对此很有思想准备:殖民主义的遗留物,最终是要还给人民的嘛。

“苏老板,”她忽然问,“你买过外国公司股票吗?——不是炒地皮那种皮包公司,是真正做实业的那种西洋大公司……”

“有啊。”苏敏官仰靠椅背,云淡风轻地说,“家祖最富有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每年三成红利。”

林玉婵:“……”

太过分了!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破产活该!

转念一想,这种所谓“股东”,都是直接大笔注资产生的,不是靠在市场上一张张买股票。十三行富商控股外国公司,也不是为了炒作牟利,而是为了能参与它们的决策,获取巨额分红。

由此可见,苏敏官对炒股也没啥经验。

“以前容先生曾说过,在美国购买股票手续复杂,需在交易所占有特定的席位,才有资格。但如今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正在修建贯穿美国的大铁路线,面向公众发售股票,所有人均可认购。他又认识公司高层,买起股票来很方便。”林玉婵把一沓纸张放到饭桌上,“这是我跑了几家洋行、翻了几年报纸,综合出的一点资料。我觉得——我以为,把少部分资产分散到地球另一端、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国家,可以有效地对冲一下大清要完的风险。”

“对冲风险”这种金融词汇,她也不知是上辈子何时听说的,但觉在此地此时用起来十分合适。至于顺口说出的“大清要完”……

她耳根一凛,偷眼看苏敏官。他坦然听取,并没有大惊小怪。

对某些天生反骨的家伙来说,“大清完蛋”就跟“人终有一死”一样,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他只是忽然垂眸,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这姑娘主意比天大。别人尚在担忧下个月的米价,她在“对冲风险”,给自己安排后半辈子的退路。

苏敏官低声道:“你没想过,真到一无所有之时,可以来找我么?”

林玉婵嘻嘻一笑:“多谢啦,但是做你的账房很辛苦啊……”

“不愿意就不做。”他抿嘴一笑,“只是来找我,在我这里休息一阵,想耽多久耽多久。”

林玉婵心里一跳,心中一个软软的角落被戳了一下。

但嘴上不饶人:“好呀,礼尚往来。万一哪天你先破产,也可以来找我!我包养你!”

苏敏官手中餐刀停滞:“包养?”

她胀红脸,不知该怎么解释。

好在字面意义也不难理解。苏敏官微觉好笑,利落地回敬:“你才养不起。”

他不再闲聊,认真分拣她带来的材料——有宣传单、有画册、有剪报、甚至还有铁路公司招募越洋劳工的广告……

他细细看了许久,忽然抬头看林玉婵。看那副端方精致的眉眼,黑亮的眼珠里凝着兴奋火焰。

“狡兔三窟,胜过一棵树上吊死。”他最后点点头,评论道,“家祖在投资东印度公司时,大约也是同样的想法。”

结果不言而喻。东印度公司比苏氏财团死得早。苏家比大清死得还早。

林玉婵坚决道:“美国不会死。”

苏敏官温柔地看着她,笑了。

“你真是被容闳毒得不轻。”他催她喝汤,“弄得我都想去美国瞧瞧了。”

在欧洲主宰经济文化的十九世纪,扬言说这个土了吧唧的美利坚会崛起成超级大国,确实很难取信于人。苏敏官第一反应,大概是容闳在博雅的时候天天吹牛,把美国吹成人间天堂,把林玉婵糊弄住了。

不过他个性使然,不爱管闲事。她自己的钱她自己造,要是造光了……

他想象小姑娘灰头土脸敲开义兴的门,眼泪汪汪“求包养”的模样……

还真有点罪恶的心动。

结了账,苏敏官带着林玉婵光顾汇兑钱庄,换了七百四十美元——博雅的资产不能动,这些钱基本是她目前个人现金积蓄的九成。

然后小心封好,附一封详细书信,请容闳帮忙购买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股票 。按照当前价格23美元一股,可以买30股,剩下的算作手续费和容闳的佣金。

如今还没有美国银行进驻大清,几家英国洋行都没开展直接对美业务。要想寄钱,只能寄现钞。

其实林玉婵也可以等容闳回来后再付他钱。但她不愿占这个便宜。况且容闳手中是大清公款,不能乱动。万一日后让人抓到把柄,她和容闳都够喝一壶。

-------------------------

把信件交给轮船公司办事员,两手空空地回到博雅总号,林玉婵才突然觉得胸中空荡荡,有点“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落感觉。

今日员工放假,洋楼里寂静炎热,栀子花暗香浮动。暖风吹动花园里的茂盛花草,拂在墙上,发出哗啦啦的单调响声。

她想,自己怕是全大清——哦不,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棵远程海外炒股的小韭菜吧?

万一亏光了怎么办,真能有人包养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