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唐危机(2 / 2)

大唐升官记 伟翰 5517 字 8个月前

李靖只是瞄了一眼其他三人,八九不离十就猜到和今日到来的突厥使者有关。

四人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一进门看着陛下的架势,还是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李靖未见过,其他三人可见过,玄武门之变前的那晚,陛下便是如此,拿着宝剑,目光凌厉,神态严峻。

四人见礼后,李世民简单说了一句:“坐。”稍后把突厥来信说了一遍。

“朕想听听你四人意见。”

李靖心里明亮,今日之事,陛下招他而来,绝不是让他说刑部的事,那就是兵事。

谋划未定之前,不谈兵事,故而,李靖闭口不言,先听听这三位和陛下的意见。

自萧瑀被罢官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便检校尚书左仆射,只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反对,李世民暂时没有给他正式升官。

房玄龄领着中书令的官职,杜如晦任兵部尚书。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陛下,大唐万事初定,兵锋初练,粮不足饱民,钱不足备军,官不足编额,就算长安城的十二卫也是有编未满。臣以为,不宜动兵,需修养民生,再图未来。”

长孙无忌统领着六部,大唐的底子他清楚的很。

知道国库无钱、兵甲不足,战马缺乏,兵卒又返回家乡,实在是拿不出东西和突厥硬拼。

至少不能主动出击,一旦失去了城池的保护,后果不堪设想。

房玄龄也说道:“陛下,臣认为颉利看似强大,对外号称控弦百万,然多为牧民,军备不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内部矛盾不断,草原各部并不归心,再加与铁勒各部、统叶护(西突厥可汗)的矛盾,怕是无力敢大规模对大唐用兵。”

杜如晦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陛下,臣接边疆守军有报,去年冬,突厥草原遇大雪,死伤牛羊无数。这些手段,不过是颉利派兵抢掠边境的借口。臣赞同玄龄的意见,不会引发双方的大规模用兵。”

“臣认为,仍按前昔定下的策略,突厥不归还我中国人口,我方亦无需送去岁品。时间越久,对我们越有益。 ”

现在情况分析透彻,问题在于,如何对付突厥的抢掠,总不能让边境城池全部四门紧闭。

李世民将目光看向李靖,说到用兵还得看他。

“臣只有一个意见,对付突厥唯有用兵。不过,臣认为目前还不到决战之时。对付突厥的袭扰战术,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军也派出小股骑兵,截杀突厥的袭扰军队。”

“药师,细说。”李世民对李靖这个建议顿感兴趣,小规模用兵,一来后勤和军费压力小,二来可以多线出击,三来调度灵活。

“臣借陛下房中舆图一用。”李靖答曰。

“药师随意。”

李靖起身走到房中挂着大唐北方防线的舆图前,指着幽州、云州、朔州一线,这是大唐的东北防线,说道:

“此处,人口稀少,且河流支流颇多,天气严寒,不利突厥人突袭,此处只需警戒防守即可。”

又指着延州、庆州、汾州一线说道:“此处乃我关中北方门户,突厥知我重兵防范,也不是他们袭扰的最佳目标。”

最后指着西方的凉州、灵州说道:“此处乃西域商队东进必经之地。有贺兰山阻隔灵州与凉州的联系,有梁师都阻断延州和朔州的军队南下包围,进退方便。臣认为,此处才是突厥袭扰的主要目标。”

“药师如何用兵?”李世民又问道。

“需精骑三千,分为十部,每部三百骑。以三部沿贺兰山突入突厥腹地,谓前锋;三部自凉州而出,谓左卫;三部自灵州而出,谓右卫;三军互为犄角。留一部为后卫,起支援、联系之用。”

李靖说完在舆图上指出三支军队的运动路线和大致方位。

“若突厥人少,则前锋封其归路,左右卫合而围之;若突厥人多,则前锋袭扰其后部,左右卫层层狙击,疲其力,前锋切断后路,凉州和灵州正兵出,击之。”

“如此,突厥人必不敢四处分兵,以凉州和灵州两州边卫,有力一战。可保我边境子民不受突厥袭扰。”

李靖一通布防和用兵,不光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连边上坐着的三人也听得明明白白。

“药师看这三千精骑该从何出?”

“臣认为,京城十二卫中,抽十卫,各出兵三百,一来可抽出精兵,二来为每卫练出对付突厥人的老兵。”

“药师认为谁人可担领兵之责?”李世民问道。

“臣认为并州都督李积可担此任。”李靖立刻就想到一个人。

【李积,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