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8章 与机修厂的交流(2 / 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让刘国栋感觉意外的是,其实李厂长出来迎接他都是有点过于症状了。以刘国栋的感觉。甚至有点害怕,还好,后来都是跟这个。王科长。接触这才让刘国栋松了口气。

考察的第一站是物资仓库。机修厂的仓库比起轧钢厂的原料库要小很多,但分类明确,码放整齐。各种规格的圆钢、方钢、板材、管材,以及不同型号的刀具、量具、砂轮、焊条等耗材,都分门别类,放置在划好区域的货架上,每个货架都有清晰的标识牌。地上还用白线划出了通道和堆放区,显得井井有条。

王科长指着货架,详细介绍道:“刘科长,您看,这是我们借鉴了兄弟单位的‘四号定位、五五码放’法。四号定位就是库号、架号、层号、位号固定,五五码放就是以五为基本计数单位,物资摆放横看竖看都是五或五的倍数,这样清点起来又快又准,不容易出错。”

刘国栋边听边点头,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并提出问题:“王科长,我看你们这特种合金钢和高速钢是单独分区存放的,领用有什么特殊手续吗?”

“有的有的!” 王科长连忙回答,“特种和贵重材料,我们实行‘专人申请、主管审批、限量发放、以旧换新’的制度。 车间需要用时,必须由班组长以上人员填写专门的申请单,写明用途、规格、数量,经过车间主任和主管技术的副厂长签字批准后,才能到仓库来领。而且,比如用了报废的旧刀具,必须交回来,才能领新的,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消耗,避免浪费。”

“嗯,这个办法好!” 刘国栋赞许道,“特别是‘以旧换新’,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那边有时候旧件回收管理不够严格,容易造成流失。”

接着,他们来到了工具库。这里的管理更加细致,每个工具柜都上了锁,不同类型的扳手、钳子、钻头、丝锥等,都挂在板子上或者放在有格子的盒子里,一目了然。

王科长介绍:“工具这块,我们实行个人工具和公用工具分开管理。常用的扳手、螺丝刀之类的,配发到个人,责任到人,丢失损坏自己负责。精密、贵重或公用的工具,比如千分尺、卡尺、大型电动工具,都是集中保管,凭牌借用,用后及时归还,并有专人负责保养。”

刘国栋仔细查看了工具借用登记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借用人、工具名称、编号、借出和归还时间、经办人等信息。“这个台账做得很细致,责任清晰,便于追溯。”他点评道。

随后,他们深入到了机加工车间。车间里机床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王科长带着刘国栋边走边看,重点介绍了生产过程中物料消耗的管控。

“刘科长,您看,我们每个机床旁边都有个物料盒。”王科长指着一个车床旁的小铁盒说,“工人根据加工图纸和工艺卡片,估算出需要多少刀片、多少冷却液,然后一次性从仓库领出来,放在这个盒子里,按需取用,避免来回跑仓库,也减少了随意浪费。 下班前,未用完的要退回仓库或者登记数量,第二天接着用。”

刘国栋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他看到工人在更换磨损的车刀时,确实是从身边的物料盒里取用新的,然后将旧刀片放入一个标着“废品回收”的小桶里。整个流程看起来很顺畅。

“这种‘班组合账、定额管理’的模式,确实能有效降低消耗。” 刘国栋若有所思地说,“王科长,你们在制定这些物料定额的时候,是怎么测算的?依据是什么?”

王科长见问到了关键点,更加认真地回答:“这个主要是靠历史数据积累和工艺改进相结合。我们后勤科会和车间、技术科一起,对过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产品、各种工序的物料消耗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平均先进水平作为基础定额。然后,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人操作水平提高,这个定额还会定期调整优化。目标是既保证生产需要,又杜绝不必要的浪费。”

刘国栋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关键点,不时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比如不同工种耗材差异、如何应对紧急生产任务时的领料、废旧物资如何处理变现等。他的问题专业、切中要害,显示出他对采购和物资管理领域的熟悉,让陪同的王科长不敢怠慢,回答得也更加详细深入。

整个考察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刘国栋态度谦和,没有半点上级单位的架子,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对机修厂的一些具体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让王科长和偶尔过来陪同一下的李厂长都感到脸上有光,心情舒畅。双方交谈甚欢,气氛融洽。

而这一次交流学习也确实让刘国栋学到了不少东西,之前刘国栋对于采购采买都是一知半解,属于感样子上架手下人会做的比他多。这一点是刘国栋自始至终都意识。到的问题,可。如今经过这么一交流,他发现之前。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十分先进的,这样刘国栋。对于管理好轧钢厂,这是更加信心十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科长,咱们这仓库和主要车间的流程大致就是这样。您看,时间还早,要不我陪您去几个主要生产车间也转一转?比如焊接车间和装配车间,看看一线工人们具体是怎么使用这些物料和工具的,这样更直观!有些细节,光在仓库看台账是体会不到的。”

刘国栋正有此意,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实地看看一线操作,往往能发现更多真实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细节。立刻欣然同意:

“王科长这个提议太好了!实践出真知, 我正想深入一线学习学习呢!那就辛苦您带路了!”

“不辛苦不辛苦!应该的!” 王科长笑着摆手,引着刘国栋朝厂房深处走去。

焊接车间离主仓库不远,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滋啦滋啦”的电焊声和金属敲击的脆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臭氧和金属加热后的特殊气味。

走进车间,光线比外面稍暗,但一盏盏悬挂的照明灯将一个个工位照得雪亮。工人们都戴着深色护目镜和厚手套,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焊接作业,焊枪喷吐着耀眼的蓝色电弧光,焊花四溅,一派繁忙景象。

王科长边走边向刘国栋介绍:“刘科长,这就是我们的焊接车间。主要负责一些结构件、支架、壳体的焊接和修补。您看,他们用的焊条、焊丝,还有保护气体,都是根据工件材质和工艺要求,从仓库按定额领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