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财政为王(2 / 2)
大明帝国就没有改革吗?当然也有啦。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重建了三大营,而且靠着这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竟然奇迹般地击退了也先。
李自成浩浩荡荡直奔北京城的时候,京师的情况也未必就比那会差,怎么就开城投降了呢?
因为于谦当年接手时,通州有几百万石粮食,国库有足够的存银,于大人直接给士兵们预支了半年的薪水!
所以说嘛,国家积弊不可怕,只要有改革的时机和余地,便可涅盘重生。
而充裕的钱财,便是最根本的保障。京营改革,十七万老弱病残生活无着落?
一人八十两银子遣散费,够不够?区区千多万两就能解决的事儿。然后再花钱建一支新军,衣食管够,严加训练就成。
很简单不是嘛?但在思宗那会,仓库里都能跑耗子,拿什么去调动大家伙的士气?
没有钱粮,就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没有足够的武力威慑,就无法推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足够的钱粮来维持帝国的运行。
整个就是个死循环。一直到流寇把家里打乱,建虏入关,什么狗屁皇族勋贵地方士绅,该杀杀该剁剁,一切推倒重来。
钱钱钱,一切都要靠钱。大明帝国是穷死的,欧洲列强的强大是用钱堆出来的。
就算是其中最不起眼的普鲁士,1821年的军费约合325万英镑,折银八九百万两。容克们拿这笔钱养活了15万正规军,10万民兵和30万预备役。
作为对比,大清前中期财政高峰的乾隆年间,军费支出也不到两千万,其中一千万还是绿营用的。
绿营嘛,说起来是军队,实际上早就蜕变成了警察、乡镇办事员之类的角色。所以,真比起来,大清国十九世纪初三亿多的人口,军费投入还比不上千万人口的普鲁士!
跟一等强国大英和法兰西相对照,那更是没眼看。
比如1807-08财年,英国的年度支出超过7000万英镑,将近两亿两银子!法国也有3000万英镑,大几千万银两的水平。
到了1813年的关键时刻,英国的政府总支出高达1.06亿英镑,其中军费达6000万英镑,还有1000万英镑付给了欧洲的盟国。法国也是拼尽全力,榨出了3000万英镑的军费。
要知道,英国这会不过1300万人口,法国也只有两千多万人口!这是什么水平,什么效率!
有足够的金钱支持,士兵们的待遇才能上得去。
大明帝国一年就那么点税收,养着两千多县城、府城的大小官员和近百万的营兵,噢,对了,还有几十万皇族来着。
你说将官贪腐,国家就拨那么点薪水,你就是想克扣又能抠出来几个子?
更别提这些从小兵牙缝里省出来的钱还多半得拿去打点。
大明的军职也是一样要花钱的,借钱买官、吃空饷还钱,剩下可供支配的钱粮就更少了。没办法,只能养几个家丁了事。
相比之下,坐拥广阔殖民地又迈入工业化时代的欧陆强国的士兵待遇就敞亮多了。
大革命后,法兰西新兵工资每天0.62法郎,没几年升到下士,工资就可以达到每天0.96法郎,一年收入合白银约莫40两,大清国这边得驻京八旗精锐护军才能有这待遇。
以购买力计,下士的日工资可以买两斤多肉,20块法棍,足够让大清绿营馋到眼睛发绿。
拿破仑统治下,单兵口粮标准配给为 1 磅面包,4 盎司肉,2 盎司脱水蔬菜,2 盎司醋,1 盎司白兰地;英军口粮标准配给为 1.75 磅牛肉,1 磅面包,1 及耳朗姆酒。
大明的乞丐兵要是有这个待遇,什么东虏北鞑,都他娘地得把酋长牵到皇帝陛下面前献礼。
到了十九世纪,所谓大清国GDP世界第一,根本就是个笑话。
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在国家竞争时并没有什么大用,因为大部分的财富都被海量的人口消耗掉了。
只有少数剩余财富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国力。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财政收入。
比如甲午战争前,看似中日体量差距巨大,但以财政收入来说,双方旗鼓相当,都是七八千万两白银的水平,和英法德这样的欧陆列强差着数量级。
以财政收入计,甲午中日大战,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荷兰大战墨西哥的水平。
而两边虽然表面财力相差仿佛,但中国这边可是有大量硬性开支,比如奉养臃肿的皇族、规模惊人的文武官员薪水支出,同时为了维持庞大帝国治安,必须配置大量军队,人均军费远低于日本。
摊子铺的太大,导致经费利用率更低,实际投入自然比不上短小精悍的日本人。战场上被揍地头破血流也就不奇怪了。
漫说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一亿多英镑,超过十亿两白银(相较于拿破仑时期,此时一英镑能兑换更多的白银)的财政收入,就是崇祯自挂老槐树短短六十年后,仅仅七百多万人口尚未全球布武的英国便在持续十多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支出了六千多万英镑的军费。
朱由检要是有这一亿多两银子的财富,可以养三支关宁军十年之久,扫清农民军毫无压力,整合中原之后,犁庭东北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两亿人口的大明帝国就是被钱给难住了。崇祯竭尽民力也不过两千多万的岁入,在时局混乱,粮价飞涨的情形下,其真实购买力更是难以保证。
大明,最终被穷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历朝历代前期会有相对充裕的财政,后期却总是为钱所困呢?
求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