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回到了京城,从京城火车站出来,看着那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沈隆似乎回到了《血色浪漫》世界当中,在那个世界,这时候他正在水木大学做研究呢,而在这个世界,他还是第一次来到京城。
不同于其它第一次来京城的旅客,沈隆看了几眼就熟门熟路的找到公交站,前往颁奖仪式所在的地点,来到宾馆,报上自己的名字,出示自己的介绍信签到,领了房间的钥匙。
如今国家经济条件还很困难,所以从物质方面来说颁奖仪式十分寒酸,不过幸运的是有许多大师依旧健在,得以见到他们还是让沈隆有些激动,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著作请他们签字留念,他现在已经越来越像是文学圈里的人了。
大师们态度都十分和蔼,反倒是一些还没什么名声的作者就没那么好相处了,尤其是看到沈隆还如此年轻的时候,说话就不怎么客气了。
最开始有人把他当成来为颁奖仪式服务的工作人员或者喜好文学的志愿者,动辄呼来喝去,沈隆可不惯他们的坏毛病;到后来听他报出孙少平三个字之后,这些家伙又迅速将傲气转为嫉妒,我都写这么多年了,还没得奖呢,你才多大年纪,凭什么得奖?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特么的我参加的是文学奖颁奖,又不是康麻子的千叟宴,啥时候还拿年纪来说话了?对于那些风言风语,沈隆统统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
搞得最后他都懒得和这些人来往了,要么和同样来自西北的作家们交流,要么去向那些大师请教,偶尔有点空闲时间,也是去街上转悠,给晓霞还有家人朋友购买礼物。
然而他不想招惹人,却有人来招惹他了,这不,在颁奖仪式之后的文学交流座谈会上,就有人对他发难了。
交流会开始的时候,有人谈起了红色帝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经典作品《金蔷薇》,这是一部散文集,在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探讨了写作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品构思的产生过程;作家应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磨炼语言;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本身的逻辑性;灵感的由来等。
此书问世时,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尚盛行于红色帝国文坛,卫道者们言必称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强调作家的首要任务为世界观的改造,要求于作家的是歌功颂德,图解政策,把探讨自我表现和写作技巧的言论斥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
所以像《金蔷薇》这样一部挣脱条条框框的桎梏,探讨文学创作本身规律的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红色帝国读书界眼里不啻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长年来一直受到普遍的欢迎。
而如今国内的运动刚过去没几年,作家们面临着和当年红色帝国作家群体同样的问题,所以客观地来说这部书对作家塑造自己的创作风格、打磨自己的创作技巧非常管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