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2)
眼瞧着大家的热情和士气瞬间萎靡了下去,他赶紧出言挽救。
“既然选址还没最终确定,那么在结果公布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即便专家心里的理想地点不是咱们瑶水,咱也可以想办法将它争取过来。”宋恂鼓励道,“争取的关键还在于争呀,争一争,兴许还有机会,不争就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项小羽配合地问:“宋主任,你有啥办法不?”
“下午开完会,我跟红梅嫂子去了一趟水产研究所,找研究所的冯技术员咨询了他们最近在做的试验项目。”
贾红梅点头证实:“冯技术员应该就是这次给养殖场选址出谋划策的专家。他在做的项目几乎都与海带养殖有关。”
“这次投建海带养殖场,除了市县公社,渔业基地也是出了钱的。”宋恂意有所指道,“但是大多数生产队的干部都将重点放在了苗书记身上,根本就没注意到渔业基地和专家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建议权。”
渔业基地是出了钱的,你不把人家当回事肯定不行。
“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渔业基地和研究所的支持,我建议你们在申请报告上注明,瑶水大队可以为研究所在养殖场中划拨出一块试验用地。”宋恂继续道,“冯技术员最近在做藻类与贻贝混养的试验,他需要海边的试验田。”
项英雄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将他的话反复咀嚼了几遍,才问:“哪怕咱们不提,如果专家想去哪个生产队要块试验田,也没人会拒绝吧?”
海里地方大得很,想试验就试验去呗,咱们还能拦住人家不成?
宋恂将苗婶盛给他的汤喝干净,放下碗说:“他确实可以随便设置试验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生产队可以给出咱们这样的条件。你可以在申请报告上注明,只要他这套藻类和贻贝混养的试验成功了,我们省海洋渔业公司瑶水支公司,就会全力支持研究所,上马人工养殖对虾的项目!”
对虾的出口价值很大,一直是出口名单中的明星产品,供不应求。
收购价也比经济鱼类的价格高五成,如果能人工养殖对虾,走出口的路子,亏不了!
众人:“……”
海带还没养呢,咋又跑出来一个对虾?
贾红梅更是无语。
他们公司的财务状况她最清楚了,建工厂的钱还没筹齐呢,哪有余钱支持人家搞项目?
听他这财大气粗的口气,不像支公司的主任,反倒像是省渔总公司的主任……
项小羽虽然很喜欢听宋恂指点江山啦,但这会儿也不得不提醒:“宋主任,你清醒一点!”
“我挺清醒的。”宋恂条理清楚地解释,“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人工养殖对虾的项目,早晚是要像养殖海带一样上马的。而贝类,尤其是兰贝和贻贝中的水彩短齿蛤是对虾的主要饵料。如果藻类和贻贝混养的试验成功,不但可以给养殖场增添一项收入,还可以满足对虾养殖的饵料需求。”
“目前,整个团结公社,除了咱们瑶水,只有金海大队有实力给他们提供这种便利。但是如果咱们不说,金海未必能想到这个。再加上瑶水已经通电的这一优势,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咱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贾红梅忍不住道:“其实,咱们也没啥实力。账面上哪有钱给人家建对虾养殖场?那是得花大价钱的!”
“现在没有,但过个一两年,等咱们缓过这口气就有了。”宋恂笑道,“一个项目是需要反复试验的,快的几个月,慢的两三年都有可能。咱们先用这个方案把海带养殖场争取过来,其他的以后再说也成。”
贾支书那迂腐的老毛病又犯了,嘟囔道:“你这样不是将海带养殖场争取过来,这是骗来的呀!”
宋恂没吭声,反正主意他已经出了,用不用由队里决定吧。
渔业公司的几个船老大早就跟他反映过情况了,如今出海一趟,捕捞的对虾已经没有过去多了,个头也小了不少,一等品和特等品更是罕见。
以前的对虾个头大,雌虾一斤六七个,能卖一块多。
如今已经不行了,一斤十多个,顶多卖个七八毛。
所以,对虾养殖的事,或早或晚肯定是要提上日程的。
如果队里能进行海带和贝类的混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对虾养殖也是有益的,最起码饵料够了。
*
宋恂出完主意就撒手不管了,到底怎么申请,还得由人家生产队自己说了算。
不过,据项小羽这个内线反映,她爹连夜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用的就是宋恂出的那个馊主意。
宋恂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他们的加工厂上。
他邀请项小鸿来当副厂长的事情并不顺利。
项小鸿最终还是以要组建女子船队为由,放弃了这个当厂长的机会。
然而,被她放弃的机会,却被另一个人抓住了。
这人就是同在补网队补网的李英英。
不知她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宋恂想要给海味品加工厂聘请一名女厂长。
不等宋恂再向其他人发出邀请,她就带着一份厚厚的工厂筹建策划书,找到宋恂毛遂自荐了。
宋恂将这份策划书拿回家,仔细研究了半晚上。
第二天就回单位与贾红梅商讨了一番厂长人选的问题,最终拍板聘用了插队知青李英英。
而且还为她从渔业基地申请来一个正式编制的名额。
这个消息一放出去,李英英算是在瑶水村彻底出名了!
虽然之前也有知青当上了大瓦房的正式工,但那都是在船上当船员出苦力的。
像李英英这样一上来就能当个体体面面的副厂长的,还是头一个!
队里的男人们见到宋恂,都要开玩笑,说咱小宋主任敢直接聘用女知青,真是大象放屁!大气!
队里也有说李英英厉害能干的,还有说她是靠着跟宋恂的老交情上位的。
反正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大家都等着李英英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呢,看看她能把工厂办成什么样!
李英英这几天走路都是脚下生风的,匆匆忙忙跑来大瓦房给正阳食品酿造厂打了电话,便趁着谈工作的机会,扭头找上了宋恂。
“宋主任,加工厂的厂房已经选好了,就在距离咱们大瓦房不远的一个旧仓库。那里从前是生产队堆放农具的地方,如今农具已经就近转移去打谷场那边了,这个仓库就空了下来。”
“面积和通风情况怎么样?”宋恂拖过一把椅子,让她坐下说。
“我刚给正阳厂打电话问了他们生产线的长度,那个仓库绝对能放得下。”李英英笑,“那仓库四处撒气漏风的,通风肯定没问题!”
“通风好和撒气漏风是两回事。如果厂房有破损的地方,你尽快找人修补一下。咱们是做食品加工的,要保证安全和卫生,必须杜绝蛇虫鼠蚁出现在厂房中。”
李英英收了玩笑,认真地做起了记录。
她上辈子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搞食品加工起家的。不过不是做海味品的,而是做各种小孩爱吃的小零食。
泡泡糖,棒棒糖,无花果,以及各种膨化食品……
那会儿市里小学校门口支的零食摊子上,有一半的垃圾食品都是她家那个食品加工作坊生产的。
他们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创业的,占了一定的政策优势,但是这种食品加工厂的创办流程都差不多。
小作坊为了节省开支,都是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的。
她既要负责财务税务,又要兼管人事,工厂初创期的那点事,她心里都有数。
所以她用心准备,反复斟酌的这份策划书,虽说没让宋恂多么惊为天人拍案叫绝,但也替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副厂长的职位。
这就很可以了。
最起码不用整天去补网队补网,在村里的地位有所提高,还能近距离接触到宋恂。
不过,这几天与宋恂接触的机会多了以后。
她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点——宋恂确实是个工作狂!
大家在大瓦房里的话题永远都是工作。
李英英心想,既然宋恂是这样的人,看来只有事业型的女性,才能被他注意到了。
她这边暗自思量着,宋恂又起身打算出门了。
“没什么事,你就去忙吧,我还得去码头那边看看。”
李英英:“……”
她赶紧将人留住,还有正事没说完呢!
“宋主任,关于招工的事,我有些不同意见!”
宋恂重新坐回去:“你讲。”
“原来咱们商量的是,因为吃蟹有季节性,拆蟹也比较麻烦,暂时不招太多临时工到厂里上班,只从社员那里收购拆好的蟹肉。”
宋恂颔首,之前确实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无法确保所有人拆出的蟹肉都是当天的,有些人可能为了省事或者蟹肉太少,积攒两天才集中交一次货,这就不能保证原料的新鲜。”
“其二,社员家里的螃蟹数量是有限的,咱们如果像火柴厂糊火柴盒似的,将原材料发给社员,让大家拿着材料回家制作。保不齐会有人偷工减料,将原料自己吃了。毕竟拆螃蟹肉的损耗还是很大的。”
杜三泰听了她的话以后,阴阳怪气道:“社员们吃螃蟹跟城里人吃白菜似的,往你面前放一盆大白菜,你有偷吃的冲动吗?”
说得好像他们农村社员手脚多不干净似的。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她说出的这番话,就是让屋里的几个本地社员听得不舒坦。
李英英并不把这个有前科的杜三泰放在眼里,无视了他的阴阳怪气,对宋恂劝道:“宋主任,要不然咱们就招收一些固定负责拆蟹的妇女,每天按时按点地来厂里上班,工资按照她们的拆蟹数量进行计算,日结或者月结都行。”
宋恂在心里是认可这套办法的,但是他作为领导,要顾虑的事情会更多一些。
比如,这种将人召集到工厂做工,既不是正式工,也不算临时工,按照工作量计算工资,且工资日结的做法,是否有被人说成资本主义倾向的风险?
他们是国营单位,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顾及政治影响。
“灌装生产线还没交付,招工的事先不急,我再想想你说的这个办法。”宋恂公事公办地摆手,“你先去忙厂房和建厂手续的事吧!”
目送李英英离开,宋恂转身时,却见项小羽用书本遮住半张脸,眼睛弯成两个月牙,一看就是在偷笑。
“你又笑什么呢?”
整天偷着乐。
项小羽将书合上放到一边,冲宋恂勾勾手指。等到对方离得近了,她才贼兮兮地问:“宋主任,你发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