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多天就能到达马尼拉?
周士相甚感意外,因为他事先估计单靠风帆驱动的海船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福建沿海到达菲律宾。他认为的时间至少是三个月。
刘国轩随后解释,平时海船也不可能这么快到达吕宋,而在每年春季的三月,会有信风,所以船速很快,这才能20多天就能到达吕宋。平常的话,也确是要两三月之久。
甘辉见周士相如此关心吕宋,不由问道:“殿下莫非要讨伐吕宋西班牙人?”
郑袭一惊,摇头道:“齐王,当年大兄也想讨伐吕宋,未能成事的原因固然是大兄当时要准备北伐南都之事,另一个原因却是远征吕宋,消耗甚大,若不能在当地立足,则徒费钱粮,无功而返。”
郑袭言外之意自然是不看好远征吕宋之事,并且他下意识的认为,周士相真要远征吕宋的话,他的部下很有可能会被征召,那样无疑是削弱了他这个闽亲王的力量。虽说已经向周士相表示臣服,可郑袭却从没想过到南都去做个安乐亲王,他只想和大兄一样继续留在金厦。
黄昭皱眉道:“眼下北方尚在鞑虏之手,齐王不欲北伐,反欲远征海外,是否有些轻重不分了?”
如当年那些官员一般,在黄昭眼里,海外华人只是贱民,不值得兴师动众。若周士相不顾北方未定,弑君的吴三桂未平,以举国之力征讨吕宋,那对于复明大计可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之根本,在于两京十八省,海外再多利,也非根本之地。弃根本不顾,这是要动摇眼下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大好形势的。要是因为远征吕宋之事消耗了明军力量,导致满清获得喘息,重新席卷南方,那周士相可是千古罪人。
刘国轩等人也有这方面的疑惑,一个个紧张的看着周士相。
周士相心中暗叹一声,西班牙人对华人的大屠杀的确令他愤慨,但是郑袭和黄昭说的却也是现实。浙闽刚刚光复,浙江倒还罢了,破坏并不算严重。福建却是一烂滩子,尤其是人口的损失不比两广少,这一点从他南下这一路所见所闻便能知道。
人口的急剧减少破坏的不仅仅是当地的人文居住、生产环境,更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太平军的发展,也限制了周士相的一些部署。
有人才有一切。有人就有生产,有了生产才有钱粮收获,有了钱粮才能打造军队,发展国力。无论周士相对大明朝未来的设计多么领先,多么令人向往,缺少了最基本的人这一环,那他所有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不切现实。
在闽地,为了体现“光复”二字,让福建留了辫子十多年的百姓们能够再次感知大明的好,感知齐王殿下和太平军将士的好,周士相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要百姓去辫蓄发,而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恢复生产,增加人口,为此他需要提供很多东西给劫后余生的福建百姓。分田分地分房子,给种子粮食、提供耕牛、最基本的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的组建等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无一处不要钱,不要投入。从江南士绅及前明降清勋贵、满城得来的大量财富就如流水般从周士相手中流走,他却不能将手指合拢,反而要将手指张得更大,让“钱水”流得更快。
现在的大明,就如一个失血过多的巨人,急需补血。而人口,显然就是血液,粮食则是产生血液的主体。恢复人口和增加粮食,在当下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周士相为主导的定武朝廷必须解决和重视的国策。如此一来,在北方满清和吴三桂尚在的情形下,在各省残破不堪的前提下,不想着北伐恢复故都,平定战乱,却想着远征海外,这确实如黄昭所言,乃本末倒置,轻重缓急不分。
当初周士相决意远征安南,是因为安南就在大明边上,其国有大量的稻米可以掠夺,这些稻米能够缓解两广的粮荒。并且太平军的广东水师可以压制消灭安南人不多的水师力量,在其国驻扎的兵力也不需要太多,更重要的是,安南国内有大量汉人,这些汉人可以为太平军的远征军提供人力物力,使得远征军能在安南扎住。另外,安南国内有几方相互敌对的力量,这能让太平军通过纵横手段,可以拉拢一方对付另一方,淡化安南对于“吴人”入侵的仇视。
种种手段之下,远征军的都督赵自强才能在安南做起太上皇。如果没有这些有利于远征军的条件,或许现在的赵自强就不得不面临当年永乐朝时明军遇到的那幕——全民皆兵,全民反抗,从而陷入安南人民的战争汪洋之中,最后不得不从安南的泥潭中撤走。
远征吕宋,显然没有这些条件。吕宋等地的华人数量稀少,不足以让远征军在那里立足。并且西班牙人不是安南人,他没有几个总督相互攻伐,无法让太平军从中收取渔翁之利。同时,西班牙人的海军力量也不容小窥,他们在吕宋等地殖民经营近百年,冒然远征的结果很可能会耗时日久,甚至是有去无回的战争。
占领吕宋,控制东南亚的经济利益确是很大,但是得周士相能够承受大量人力物力、钱粮的消耗,更得从国内大量移民,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民,使一些关键地方的汉人数量足以压制当地土人。但无论怎么办,远征吕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打赢这场战争,赶走西方人,控制东南亚海道,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赢取先机固然是好事,可这却非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