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十四章 不谋财 不占地(2 / 2)

汉儿不为奴 傲骨铁心 4344 字 7个月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里尸山血海。只要江南乱了,贼秀才就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北上,原本先帝担心的两面作战就会变成对付吴三桂一路,这极大的减轻大清压力。只要能稳住中原,击退吴三桂,大清就能获得喘息之机。

换言之,清军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他明珠想通过一己之力为大清争来。至于死多少人,他浑不在乎。他是满州人,不是汉人。只要教民能够充当这次动乱的急先锋,将燎原之火点燃,明珠对他们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要是教民们真能上演一出奇迹,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

事态真被明珠说中了,杀害了主薄丁喇东,又亲手杀害了自己妻子和一双儿女的马大龙煽动裹挟了嘉定教民发动起事。不过马大龙等人却没有按明珠说的那样,立马杀进县城,处死明朝官吏,控制城池,然后整顿兵马,配合各地起事的士绅向府城、省城乃至南都发起进攻,而是将屠刀对准了附近村庄的汉民百姓。

嘉定城外最先生灵涂炭,教民不为谋财,不为占地,没有任何计划,只知道围猎周围村庄的汉人,对汉人不分男女老幼,挨村挨户,全部用竹枪剌死,用火烧死,纯为杀人而杀人。

起事教民人数其实并不多,最先动手的马大龙部不过一千多人,而他们所在区域内的汉人百姓却有数万之多。然而,几十个有组织的教民冲进汉人村庄时,庄子里上千汉人却没有一个敢反抗的,也无法组织起任何反抗的力量。汉人完全没有防备,要么是被当场杀死,要么就是吓得四处逃奔。少数有血性的汉人拿着菜刀、镰刀挺身而出和教民拼命,却因寡不敌众被教民砍杀当场。

暴乱向着各地迅速蔓延,在官府回过神来组织官兵围剿前,松江的汉人百姓已然死伤大片,遇难者不下三万余。之所以如此,除了教民起事突然,事先汉人百姓毫无察觉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经过清欠,松江等地的宗族力量被太平军摧毁了大半,导致汉人无法迅速组织起来,从而被教民各个击破。

就连纳兰明珠也没有想到,他单纯只想利用的教民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教民起事钻了一个太平军政策的极大空子,那就是在打击江南士绅地主力量之时,并没有迅速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力量。

组织百姓最好的办法显然就是“建村设乡”,村有保安小队,乡有保安中队,县有保安大队,村村联保,乡乡互保,县县团保。这样一有事生,地方就能马上组织力量自保,而不是被立即摧毁。

周士相在发动清欠时,已然决定在江南推进建村设乡,组织从下至上的民众保安力量。可是,他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江南之地不比广东,本地人口数量极众,并且极度排外。

建村设乡,成立民众自保力量的前提是,太平军要能牢牢掌控乡村,基层的村长和乡长、保安队长们都要是太平军的人,或是亲近太平军的人,并且在当地百姓中要有极大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基层官员要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被他们接受,唯有如此,才能动员百姓,指挥百姓。

然而事实却是,太平军占领江南不到两年时间,还没有在江南大规模征兵,从而导致军中退役出来,转任地方乡村长的太平军大多并不是江南本地人,而是两广、湖南甚至是北方绿营出身的士兵。

这些在江南百姓眼中的外地人,显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做到让当地百姓接纳。哪怕太平军的官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农民的政策,打击了一大批剥削农民的士绅地主阶层,将农民和佃户从宗族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却仍是没有得到江南百姓的真正拥护。很多乡村长能够暂时压制当地,在表面上将工作做好,完全是因为当地百姓惧怕他们背后如狼似虎的太平大兵,而不是真心感受到太平军的好,从而积极拥护太平军。

“哭庙案”、“清欠案”、“通虏案”是严重打击了江南士绅阶层,并未触及到百姓利益,但士绅之心就是人心这个千年定律,却并不是周士相单纯一句刀握在谁手中,谁就有人心能够代替的。

江南尚文,百姓对读书人极为尊重,对有功名在身的士绅更是发自内心的敬仰,这不会因为士绅被锁拿下狱就会改变。仅以“哭庙案”而言,对金圣叹等人的处置可谓是雷厉果断,但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