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39章 朱元璋的眼睛亮了(1 / 2)

朱元璋这才想起,他第一本天书都还没给所有心腹们看呢。

第一本天书的内容实在是太惊世骇俗,给心腹看了会不会出问题啊?

他们不会反了我吧?

朱元璋跃跃欲试找来六位浙东文人、唯一的淮西文人李善长、三个嘴最严的发小将领,把自己的天书摆了出来。

汤和:“第一本看过了,没看懂。”

徐达:“第一本看过了,没看懂。”

周德兴:“第一本……凸(艹皿艹)!怎么就我没看过?你们又排挤我!”

汤和和徐达一左一右架着暴怒的周德兴:“老周啊,不是咱们排挤你,你不是不识字吗?”

周德兴:“……对哦。”

周德兴气得拍大腿。俺不但要练习演技,还要读书习字,才能不被发小们排挤,这也太难了!

叶铮直接去拿第二本书,其他文人们都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叶铮微笑:“我在扬州已经借阅抄写。”

同在扬州的宋濂:“……”这家伙还藏着一手啊!

李善长委屈道:“主公,我跟着你最久……”

为什么我不是第一个看到的!

朱元璋大大咧咧道:“标儿写的天书不小心混入了我借阅的书里,我到了扬州才发现。之后嘛……”

朱元璋一拍脑袋:“我想等我看懂了再和你说,结果我们三个臭皮匠怎么研究都看不懂,叶大先生又在扬州,没法帮我解惑,我就忘记啦!抱歉抱歉。”

李善长:“……”啦你个头!你以为我会信吗?

但主公都已经道歉,李善长不好再揪着不放,只好“相信”了朱元璋这个敷衍的借口。

其实朱元璋真的没敷衍,他说的是大实话。

他先想自己琢磨一下,然后事情太多,就忘记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了。现在陈标拿出第二本天书,他才想起这件事。

文人们开始翻阅第一本天书,翻阅之后惊为天人,感觉良好,纷纷开始抄写。

他们没什么膈应感很正常,因为儒家所有学说的终点都是“大同世界”。

何为大同世界?

儒家希望恢复“井田制”,消灭田亩私有制,恢复公有制,这样就不会有土地兼并;

儒家还希望恢复禅让制,无论是官员还是帝王,都由贤能的人担任,而不是传给血脉之人;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王官员都是贤能之人,每个人都讲诚信,老弱病残孤皆有所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为大同。

无论儒家儒教儒术,无论性善性恶修心修事功,他们最终的目标都是天下大同。

这本天书所描绘的世界,和大同世界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大同世界只是提出了一个美妙的构想,而这本书仿佛是已经有人实践过。

大同世界是隔山隔海相望的仙岛,这本书就是一条曲折险峻的道路。路上即便再多艰难险阻,但有了这条路,人们就知道仙岛不是海市蜃楼,是切实可以到达的人间仙境。

李善长这个半吊子文人还在思索什么阶级的问题,感觉背后起了一层冷汗,其他几位大儒生已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眼泪化开石墨,用虔诚的姿态抄写这本天书。

如果不是时间和情况不允许,他们估计要焚香沐浴再斋戒三日,才触碰这本天书。

但一想到叶铮已经看过了,他们就不再浪费时间,赶紧抄写,回去熟背。

这几个人看似很平静,但眼神却露着一股子癫狂。

几位武将都熟悉这样的神情。

当他们杀红了眼的时候,内心和表情都冷静无比,只有那双眼睛泛着血丝露着疯狂,而后就是扛着大刀冲上去,脑海中除了杀敌什么都不会想,连死亡都被抛到脑后。

三位武将抓耳挠腮,转头看向面沉如水的朱元璋。

这几位大先生看懂了什么?怎么跟疯了似的?

朱元璋面沉如水,心里慌得不行。

他总感觉好像放出了几头怪兽……嗯,一定是错觉,你看李先生就很正常。

很正常的李善长:“……”

不行,我再看看,我再读读,我也是文人,不能不合群……

嘶!这东西越看越可怕!

李善长无法沉浸进去,战战兢兢道:“主公,这本天书可不能公布出去!”

朱元璋敷衍道:“嗯嗯,我不公布。总纲不是说了吗,生产关系要匹配生产力,现在咱们还达不到大同世界的标准,得积攒生产力。”

我现在不公布,等我当皇帝了再公布。到时候,我就说这是我和标儿一同研究的新儒家学说,我们合称大朱子小朱子!我与标儿合力嘎嘎乱杀!

李善长松了一口气,他苦笑道:“我没有其他先生那样高尚的情操,让主公见笑了。”

叶铮一边翻看着第二本天书,一边头也不抬道:“他们几个都是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之人,正需要李公和我这种老成持重之人拉着他们。虽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已经窥见了道路,什么都没做成就身陨,那就死得太没价值。”

刘基:“李百室比我年轻。”

宋濂:“李百室年纪不大。”

叶琛:“我记得李百室和我同岁?”

章溢:“也和我同岁。”

比李善长小八岁的王袆闷头抄书不说话。

叶铮道:“老成持重指性格,不是指年龄。别抄了,第一本天书虽然最重要,但并不是最紧要。标儿这第二本天书有些意思,可惜应该没写完。”

朱元璋被突然癫狂的几位大先生吓得没敢劝阻,叶铮说话后,他才拿出主公的架子:“没错没错。之后再借给你们抄。叶大先生那里也有抄本呢。”

宋濂狠狠瞪了叶铮一眼,率先停笔:“天书自然要抄原本。”

朱元璋立刻道:“好好好,我轮流借给你们。”

这下子宋濂顾不上瞪叶铮了。浙东几位文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皆露出微笑。

谁先第一个把天书接回去细细观阅,恐怕会有一点小小纷争了。

浙东文人们依依不舍地看朱元璋把陈标手写版本天书揣进怀里,开始借阅第二本天书。

第二本天书只有一万多字,和第一本天书一样,都是大白话。

这几个文人都是过目不忘之人,很快就看懂了……看懂了字面意思。

对经济了解最少的宋濂忍不住用袖子揉了揉眼睛。

他第一次看到每句话都能读通顺,但句子组合成一段一段后,愣是不知道说什么的书。

刘基也皱紧眉头,感觉有些棘手。

经济啊,他不是很擅长。

王袆勉强看懂了一些,章溢、叶琛则已经和叶铮讨论起来。

浙东四先生,宋濂学问最高,刘基谋略最高,章溢和叶琛则擅长治民富国。

这也是叶铮擅长的领域。

富国富民离不开货币。章溢、叶琛、叶铮三人早就在思考元朝这货币政策的得失,但也只是管中窥豹,得出了“发行过多”的结论,比起假富商朱元璋好不到哪去。

看到天书后,他们才恍然抓住了本质。

之前的金银铜币的价值在于其本身,宋朝出现元朝流行的纸币的价值在于“信用”。

薄薄的一层纸什么价值都没有。百姓肯把纸当钱用,是信任发行这张纸的人。

增发滥发都是会降低纸币信用的行为,所以导致纸币贬值。但降低纸币信用的行为不只是增发滥发。

叶铮叹气:“用纸币代替金银铜币,最基本的要求其实是国家富强,百姓对朝廷有信心。比如改朝换代之后,前代铜币也不好使,只能以纯粹金银、锦缎、粮食来换取物品。何况纸币?”

这么简单的道理,在看到天书之前,他们却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朱元璋高兴道:“你们看懂了?赶紧和我说说!”我回去就和标儿炫耀!

叶铮道:“只是了解皮毛,离看懂还差很远。”

叶铮屈指轻轻敲击了一下书页:“这本薄薄的天书,只是一个总纲。它每一句话,背后可能都蕴含着庞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知道标儿是否知晓。”

朱元璋立刻道:“你们别去问!这可是天书啊,标儿自己写出来的天书咱们看看就得了,多问可不行!”

叶铮立刻道:“当然,标儿的安全才最重要。”

他只是遗憾。

他窥见了一座巨大的宝库却不得入,怎能不遗憾?

稍稍稳定了一下心神,叶铮将自己理解的天书内容细细道来。

叶铮分享完自己的感悟后,章溢、叶琛紧随其后,王袆也提了一些补充。

王袆一直以来的经济主张都是“藏富于民”。他最厌恶的就是宋朝的经济主张。

宋朝商业很繁荣,却是国富民穷,皇室疯狂吸血,连“粪霸”都是皇帝在当。

《清明上河图》画尽了市井繁华,却很少人得知,支撑汴京繁华的唯一产业就是官僚消费。

货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聚百姓之财力为朝廷所用,所以王袆特别上心。

这几人说着说着,眼看着就要撸袖子打起来。

叶铮认为纸币还是得发行,这样才能尽快从百姓手中聚积财力,恢复国力。以朱元璋驱逐元朝、推行井田制的功劳,这信用至少可以透支十年。十年后再补救也来得及。

王袆认为应该废止纸钞,和汉唐时一样直接用铜币。若不方便,可再发行银币、金币,最大限度减少百姓手中货币贬值速度。

章溢和叶琛则是中间派,他们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可以一同发行。和元朝刚建立时一样,只要纸币严格以国库金银为锚定,精准控制发行数量,应该能取得一个平衡。

叶铮被骂祸害百姓,实在是百姓之贼;王袆被骂因噎废食,实在是迂腐老贼;章溢和叶琛被骂说了一大堆废话。

谁不知道精准控制发行数量有用?关键是怎么精准控制!

朱元璋双手托着下巴,炯炯有神的双眼露出睿智的光芒:“你们听懂他们在吵什么吗?”

徐达捏了捏下巴:“没听懂。”

汤和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抑制住哈欠:“我在努力听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