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 / 2)
马车停稳, 谷峰松开缰绳,一时没敢去掀那帘子。
他讪讪想到,里面可是世子爷和未来世子妃, 他要真看见了点什么不敢看的, 就等着被主子爷发配边疆吧。
毕竟家里还有个媳妇和未出世的孩子呢,一贯木头性子的谷峰也学机灵了, 闷不吭声下了马车,守在一边。
片刻的功夫, 车厢里传来李玄的声音, 说话声不重, 甚至刻意被主人放轻了, 似乎是怕惊醒了谁。
李玄道,“去叩门。”
谷峰忙应下, 上前叩门,刚一敲,门立刻就开了, 看样子也是等候许久了。
苏追正抱臂站在门内,见是谷峰, 眉眼轻抬, 倒没开口。
谷峰倒是客客气气地, 笑着招呼道, “苏将军。”
苏追只抬抬眼, 没给回话, 只冷冰冰道, “我妹妹呢?”
他倒不是对谷峰有什么偏见,当初在苏州,他见过谷峰几回, 对这个忠心耿耿的侍卫长,并没什么恶感,但偏偏他是武安侯府的人。
苏追厌恶所有武安侯府之人,其中属那位世子最甚。
谷峰拱手,道,“将军放心,世子已经送六娘子回来了,人就在马车上,安然无恙,毫发无伤。”
苏追“嗯”了声,抬步越过谷峰,径直朝府外的马车去,还未看见自家妹妹,倒是先看见了站在一边,碍眼至极的李玄。
苏追没什么好脸色,直截了当道,“人呢?”
李玄倒没和苏追计较,温和指了指车厢,见苏追立刻要去掀帘子,抬手拦住了,温声道,“她睡着了。”
说罢,朝谷峰看了眼,谷峰一下子明白过来,同管事道,“劳烦叫个婆子来。”
那管事倒是一愣,他是苏家的下人,自然是听苏家主子的,将军都没发话,他自然不好自作主张。正迟疑着的时候,却听得身后传来一声“去吧”。
几人循声望去,便见苏隐甫一身灰色直缀,从影壁后的走廊出来,见管事还愣着,朝他点头,“去叫个婆子来,稳重些的。”
苏追原还同李玄对峙着,见父亲露面,便敛了面上厉色,恭恭敬敬道,“父亲怎么来了?阿沅回来了,您别挂心。”
苏隐甫瞧了眼儿子,没吭声,倒是管事很快寻了婆子来,那婆子身材结实,手脚利索从车厢里,背了阿梨出来。
小娘子醉醺醺的,身上还带着点甜熏熏的酒气,面色酡红,酒后却无失态,十分安静伏在婆子宽厚的背上。旁边搭手的婆子,忙将披风披在自家小姐身上,盖得严严实实的,吹不着一丝风。
婆子背着人,稳稳当当踏进门里,很快便绕过影壁,没了影子。
苏隐甫目送女儿离开,才收回视线。
而此时的李玄,也入了苏府大门,恭恭敬敬垂手,在未来岳丈面前,摆足了后辈姿态。当然,即便没有他与阿梨这层关系,单单是苏隐甫内阁之首的身份,他一个晚辈,也该客客气气的。
但若有了那层关系,这谦逊外,又多了几分谨慎和亲近了。
“苏伯父。”
苏隐甫倒不是第一回 见李玄,早知李玄入仕那一年,他便见过这位被陛下亲指去刑部的少年世子。至少当时,李玄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当然,若是知道,自己当时心心念念寻了十几年的女儿,便是李玄的屋里,兴许便不会有那样好的印象了。
但事过境迁,也没有追究的必要了,闹大了,反而对阿沅不好。
苏隐甫轻轻颔首,权当受了他这一句伯父。
就他同阿梨那段过往,苏阁老没有喊人打他出门,已然是宽宏大量,李玄也没希望苏阁老待他多热络,故而并不在意苏隐甫的冷淡。
两人一个有意亲近,另一个客客气气,一时之间,气氛居然算得上融洽。
还是一旁的苏追看不过眼,打断了李玄的话,直截了当道,“听闻武安侯府有意与赵家结秦晋之好,倒是喜事一桩,苏某先在此恭贺李世子娶得贤妻。只是,既说亲了,便该知道避嫌些。我妹妹还未出阁,日后世子还是离我妹妹远些。”
他话说得难听,习武之人么,爱憎分明,自不会委婉什么。
苏隐甫倒是没拦着长子开口,等他说罢,才轻声道,“阿追,去看看你妹妹。”
苏追闻言一愣,却对父亲恭敬惯了,应了一声,回了府里。
等他走远了,苏隐甫才抬起眼,慢声道,“犬子无状,世子见谅。”
李玄自不会生气,其实比起快人快语的苏追,面前的阁老,显然更难缠些。在某些程度上,武将比文官却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的。
李玄沉吟片刻,还是开口解释,“结亲一事,只是谣言,事关赵家女声誉,待我回去后,便会澄清。我……”他顿了顿,字斟句酌道,“我同六娘子的旧事,阁老大抵知道,从前我年少轻狂,犯下许多错事,欠她们母女良多。我——”
他接下来的许诺还未说出口,苏隐甫倒是和气笑着,打断了他的话,“无妨。”
李玄一怔,正惊讶于自己听到的,却听老人又慢慢道,“结亲是世子自己的事,不必同外人解释什么。至于旧事,事过境迁,阿沅自己都不计较了,我们做父兄的,便也遂了她的心愿。前尘往事,自当忘却。”
“至于亏欠,”苏隐甫顿了顿,道,“世子也不必放在心上。弥补便更不必了,岁岁也好,阿沅也好,如今在府里,众人疼得来不及,半点委屈都不曾叫她们受。”
李玄听得露出苦笑,他便晓得,比起苏追,苏阁老只会更难缠,说的话虽温温吞吞的,和风细雨,可若细细斟酌,字字如针,听得他坐立不安。
苏隐甫说罢,便摆摆手,和善一笑,道,“世子回去吧,老夫便不送了。”
说罢,转身要走。
李玄却沉声叫住了他,“伯父留步,我还有一事,要同伯父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