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狂欢和震惊(2 / 2)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4291 字 7个月前

每一样,基本上每个世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但根本不会外传。

要不是张德二十五年前入京误打误撞,根本不会掀开这么大的桌面。乃至到如今那些曾经的“独门绝技”,也就成了烂大街的手段。

武汉一年输出的“围圩造田”工程量,抵得上各大豪门数百年的积累;武汉工程团队一年带队修葺的塘坝、梯田,抵得上各个世家、豪门、部落上千年的积累;武汉各大工坊生产的日用品,抵得上皇唐全域其他地区近一半的产量……这还是因为其他地区有了武汉输出技术、产能的缘故。

老大世族受到的冲击,绝非仅仅是土地这个生产资料遭到侵袭、瓜分,他们是全方面受到了武汉的挑战甚至是压制、蹂躏、粉碎。

除非他们在粉碎之后,浴火重生,重新演变成新的世家豪门,否则只会和数百年风流中倒台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逐渐衰退,逐渐消亡。

所以,当京城还在狂欢“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的时候,听到武汉开了这么一个公共图书馆,这些个狂欢者们,笑容逐渐消失。

而对京城那些个中低层城市民,甚至是低级官吏、寒门子弟而言,这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哪怕到了贞观二十五年,受教育的成本依然高昂。即便是武汉,也没有全面铺开义务教育,依旧是小心翼翼地扩大规模扩大范围,稍微有点师资力量上的压力,就不会轻易扩大规模。

即便武汉的财政十分宽裕,但教育就是个无底洞,更何况武汉的教育,从来不是十几门课的事情,大量受教育青少年的后续教育,更是一项短期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当武汉的义务教育阶段过去之后,其中大多数的学生,就要开始工作。哪怕是童工,但在武汉,并没有条件去禁止童工,只是武汉的童工待遇,总要比别处强那么一点点。

强这么一点点,却也足够了。

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会和文盲工友格格不入。他在课堂上诞生了理想,他在书本中找到了乐趣、挑战、迷茫、颓丧以及种种原本文盲可能要很晚才能获得的情绪。

理性上的“早熟”,远比社会催生出来的人情“早熟”要麻烦的多,因为人情“早熟”会委曲求全,会夹着尾巴做人,会卖笑求荣会摇尾乞怜。但理性上的“早熟”,会产生叛逆、冲动、诉求等等各种主动且跃跃欲试的挣扎。

而反应在江汉观察使府的账面上,兴许就是就业率的多寡。

有一部分学生度过了义务教育阶段,他们会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会有更小一部分的接受高等教育。

尤其是后者,成本之高昂,前所未见。

武汉有资格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现在分身乏术,各行各业都需要他们活动的身影,这是为数不多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张德全力打造职业教育乃至职业培训的缘故,不是不想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而是没钱、没人。

可即便是职业教育,其投入也是相当的惊人,仅仅是实习培训需要的岗位、训练等等,就要占用大量已经存在的社会资源。加上本身就要消耗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维持这么大的规模,实属不易。

武汉最近几年看似输出工业技术实体,实际上同样在对外输出就业岗位和受教育群体。

只是这个事情,除了张德的亲信,还有府内真正的精英,武汉之外的人,根本没可能看懂。

所以,当京城为了“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在狂欢,为了“汉阳图书馆”而震惊的时候,整个武汉,尤其是教育界,在忙着接下来的极大挑战。

那就是,随着张德入京,成为湖北总督之后,整个武汉的教育体系,将要面对的规模,会是现在武汉现有具备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

而这不仅仅是武汉教育界的事情,产业界同样要为之而努力奋斗,因为它标志着更大的产能规模,更多的产业人才,这是如何绕都绕不开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