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2)
这是一座村民居住得不算特别集中的山村,里正家所在的位置,是周围住户最多的一片区域。
以这片区域为中心,周围山边零星散落着一些住户。
早有村民提前回来送信,告诉大家路过的商队打算采购些什么东西、愿意出什么价。
所以一些愿意卖东西的村民,已相继从家里带着各种东西赶来里正家。
看到那些村民有的拎着鸡鸭鹅,还有的牵着猪或羊,周围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的声音,颇为混乱,崔景怀有些担忧的看向何殊。
却发现面对这种场景,她竟然连眉头都没皱一下,而是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这些。
察觉到崔景怀的目光,何殊笑着道。
“我在想一件事,若能将村外那条主干道修好,吸引更多人从这边走,这个村子里再修好通往主干道的路,他们伺养的这些家畜,就能更方便的销售出去。”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哪怕离那条可通往县城、府城的主干道很近,村里的出产也不方便运出去。
道路的不便,不仅会封锁住村中人走向外界的脚步,也会让这座村子失去许多本可增收的机会。
就像这次,若非她有意在此停留,商队就算需要采购物资或货物,首选也是距离主干道最近那些的那些人家。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走过那些崎岖不平的村间小道,深入这座山村,将采买到的这些东西用人工搬运出去,十分麻烦。
里正安排好负责收东西的刘管事等人,又让嘱咐好前来卖货的村民后,才匆匆赶过来招待何殊他们。
“失礼、失礼,家里太乱了,怠慢了各位,几位请去厅里用茶。”
崔景怀态度温和的拱手道,“是我等叨扰了,老哥不用客气,我这外甥长到这么大,还没怎么出门,这趟跟着我们商队出来游历,看到什么都稀奇。”
“原来是这样,不过这小少爷真厉害,哪怕没怎么出过门,也见识非凡。”
崔景怀知道对方说得是朝廷征地补偿的事,笑着点头道。
“毕竟他也算是读书人,对于国法律典和朝廷政策,肯定都要略知一二。”
里正十分羡慕的感慨,“读书人好啊,听说现在只要是读书人,哪怕没考出功名,只要能通过官府的招录考试,都有机会当官呢。”
连这偏僻小山村中的人,都对朝廷前再年才正式开始实施的招录官吏新规有所耳闻,让何殊对此相当满意。
对官吏的招录方式进行革新,既能提升各级衙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改善基层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对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早在正宁帝登基后不久,发现因种种原因,导致各级府衙的人员配置都出现大量空缺时,就开始试行过招录新规。
试行数年,几经完善后,才在前两年正式实施。
“是啊,朝廷现在很重视地方上的教育推广,读书人只要能学得一技之长,就有机会应聘一些收入较为丰厚的活,你们村里开设的有村学堂吗?”
里正难掩遗憾的摇头,“没有,我们村又穷又偏,虽然在官府的补贴下,建起几间房子当教室,却一直没能聘到先生。”
“你们村不是有位童生吗?”
里正摆摆手道,“唉,人家张童生早就在镇上开馆当先生,我们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回村里来,像这回这样,村里有事,他愿意回来帮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让何殊的心情迅速变得有些复杂,很显然,这样的山村也需要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读书认字的人,可以在外面得到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待遇,且不说人家愿不愿意,其他人也不能要求他们必须要回村里。
制定怎样的新规,可以让更多的村中孩子有机会读书认字,也成为何殊需要记下的重点事项之一。
“里正爷爷,不知你们村里可还有其他识字的人?不用非得有功名才能先生,只要识字,不管男女,都可以先请来教孩子认些字。”
里正听她这么一说,不禁思索起来,还没等他想出结果,站在他旁边的一个老妇人就道。
“唉哟,大侄子,你怎么忘了,要说起识字的,村里除了老张家的几个兄弟,早年跟童生老爷学过几个字外,还有就是那王老大家的,王老大的婆娘早年在大户人家当过婢女,那可是个能写会算的。”
很显然,论起对村里这些人的了解,里正还不如这位老妇人消息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