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榜 收藏榜 推荐榜 完结榜 足迹 书架

第九百九十章 顺(1 / 2)

江远点齐人马,再带上了崔启山等人,一起前往建门院秘密勘察。

正广局的刑警人才是不缺的,严格来说,崔启山这种都不能算是人才。短板太矬了。

江远主要是还是跟崔启山熟悉,再者,崔启山是有掘尸的特技的,在这种无头案里,发生任何的异常都是好事。

崔启山更是重视异常。开玩笑,江远为了救他的人,把人家一个上市公司都给端掉了——当然,其实在“帮忙”这件事上,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但这份心意,崔启山是不得不领受了。

众人都是各自做好了准备,等开车的时候,车队竟有20多辆车。

崔启山恨不得把技侦都喊过来的样子。

这么多辆车一起开过去,就不能叫秘密勘察了,于是特意分了人手出来,再安排大部分的车辆停到跟前的公共停车场。

江远身边总共两辆车,8个人,停车在了建门院的外面。

江远带着牧志洋和高玉燕,崔启山带着手下的李江,总计五人,没什么阻碍的就进到了建门院小区。

建门院是五十年前的小区了,曾经是单位大院的它,因为机构变革,企事业单位的裁撤,小区已经彻底交给社会了,而今,也就只是一所门禁不严,地理位置优越,但建筑老旧的小建筑群。

“发案的是2号楼,进门右手边的这栋楼。”崔启山事先也是阅卷过了。

江远点点头,确认了地址,再观察四周。

建门院这个案子,难就难在特别简单。

建门院里面一共4栋楼,均是五层的筒子楼,呈一个Z字,从而互不遮挡。2号楼在Z字的右下角,距离院墙有差不多10米远。

受害人张校明住在2号楼的4楼。

筒子楼本身的结构和人员,也非常的简单。

筒子楼就像是一排宿舍楼,每间房子都是直筒筒的进去的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内部分割出一两个小隔间,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

建门院的筒子楼属于是二代筒子楼,每层各有两个卫生间,且偏大,厨房也是两间,相对更宽裕一点。

楼梯和走廊则像是外挂在楼外的,就是长长的一条走廊,中间是楼梯。

可以说,建门院的结构从内到外,都是一览无余的。

从楼下能看到楼上的走廊和楼里上的人,站位好一点,甚至能看到厨房里的人。

而走廊也是通直的,不管是从楼梯还是走廊的一头看过去,一条走廊上有谁在,全都看的清清楚楚。

更进一步来说,90年代的建门院是单位自建的楼房,虽然也有一些换房、继承和买卖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整个院子里的居民都是熟人,同一栋楼的人起码是五成熟,同一楼层的更是七成熟以上。

而受害人张校明被杀,以当时的法医的判断,大约是在早上10点钟左右,这个时间,虽然是院里比较清静的时间——大部分人都去上班了,但总归是有家属在的。

然而,经常走访了院里所有人,一个目击证人都没又找到。

这就让侦查方向,不可避免的转向了熟人作案的可能。特别是四楼的住户,只有这些住户出现在四楼走廊里,才是最不引人注目的。

要是有眼生的外来者,不可能注意不到。

但结果,显然并不支持专案组当时的判断。

江远和崔启山在2号楼的4楼来来回回的走了几遍,终于引来了一名老太太的关心。

“你们是哪个单位的?”老太太看着也就60多岁,在楼里算是年轻的。

现在的人员结构和20多年前不一样了,同样的筒子楼里,住的人更少了,来往的陌生人员更多了,因为没有独立厨卫的缘故,原有的住户几乎都搬走了,新搬来的租户更换频繁,早已不复同层七分熟的盛况了。

崔启山注意到老太太的年龄,不答反问:“您是这楼里的业主吗?是以前就住这里吗?还是后买的房子。”

“谁买这里的房子啊,都等着改造呢,说改造,又不改造,现在等拆迁吧。”京城的老太太,还是很愿意阐述自己老BJ的身份的,紧接着就道:“这房子还是我爸那时候分的,后来我爸走了,我几个哥哥的条件好,就把这个房子给我了。现在是给我孙女当学区房,中午吃顿饭,午休一下子,晚上再带她家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