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资金出去,在这个时候,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还需要相互增强一些信任,利润也需要再累积丰富一点。
毕竟是进入世界市场。
下海之前,肯定最好在小水沟里先练习一下水性。
3、公开发私募基金产品,也还需要等全面牛市相对活跃,成交金额进一步放大;个人投资水平和江湖地位,也更加稳固之后。
不然步子迈得太大。
在很多人的怀疑和犹豫中前进。
那会操作得很累,也容易在相互矛盾中出乱子。
元辰是希望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开挂能力,多给社会做贡献。
但他不想在很多人的盲目敌视中,给自己增加麻烦。
没到水到渠成。
先低调前行,自己先闷声发点财。
4、这个时候的海外股票,包括后来那些大牛科技股;都还无法吸引元辰这个18年后穿越过来的重生者。
不管是华夏已经霍霍有名的BAT,还是米国后来威名霍霍的水果,英达伟等米国科技股。
元辰此时,都没有特别兴趣。
此时智能手机还没兴起。
不管是水果还是芯片龙头,光刻机公司。
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被特别重视。
他们在这一轮华夏超级牛市中,基本也就1~3倍的涨幅;后面金融危机到来,还基本都打回原形;有的甚至跌得更多。
这时候,元辰更愿意自己在一级市场秘密前行,直接把他们的人才挖过来;确保尖端前沿技术至少跟他们同步,不出现代差。
等智能手机以及后续的电动汽车市场逐步放大。
霸国逐步开始重视这些高端技术封锁。
那时。
元辰相信。
自己手上的智能手机系统,视频,直播,商品和文章智能推荐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芯片和光刻机等技术。
可以保持跟他们在一条水平线上。
超越他们,更领先世界;也有很大可能。
确保华夏经济不受他们掐脖子。
这个时候有钱去支持他们的股票,让他们获得充分的研发融资机会,人才储备和培养资金条件。
还不如自己跟他们一样,在一级市场认真干起来。
即便自己到时候做不出那样的伟大公司。
至少可以把技术和人才储备在手里。
然后谁能做好,再投资谁;现金加技术入股。
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之后。
现金稀缺,资产便宜。
还可以挑着买。
所以,作为重生者面对2005年到2007年这一轮大牛市。
元辰并不迷恋后来的那些科技互联网大公司的股票。
这一段时间。
华夏股市的那些牛股,两年时间,动不动就是几倍甚至10倍起步。
三两个月,就可能涨1~3倍。
包括万科和华信证券这种大市值龙头股票。
那些体量稍微小一点的。
一不小心,就是二三十倍;甚至突破50倍,100倍。
与之相反。
那些互联网科技大牛股,经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解。
此时,可能还有点谈虎色变,都没有这种疯狂。
基本也就是勉强跟着指数往上弱弱地冒一下。
然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
又跟着大盘砸回来。
最后是在大危机后,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大时代,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动汽车兴起;才大放异彩。
这个时候。
面对那些大牛科技股票,元辰当然是让他们先磨叽一会儿。
先专注在华夏股市,快速累积原始资本。
同时在一级市场自己培育那些未来的潜在大牛科技公司,即便没有培育出那样的公司;至少也可以把那些尖端技术和人才储备起来。
到时候在金融危机之后。
在抄底和技术入股那些已经成型的,将会成长为世界伟大公司的苗子。
这样会相对更稳妥,而且投入成本更少。